机器人四大家族是如何炼成的?

受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趋势影响,“机器换人”热潮已至 。2013年起,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开始快速发展,从机器人的购买量来看,中国俨然成为全球第一大应用市场 。
然而,中国巨大市场所产生的红利,超半数被机器人“四大家族”(日本的安川电机、发那科、德国的库卡、瑞士的ABB)收入囊中 。
据智研资讯资料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以外资品牌为主,2017 年“四大家族”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57% 。在高端工业机器人领域,六轴以上多关节机器人四大家族份额为95%,下游高端应用集中的汽车行业四大家族份额为90%,焊接领域为84% 。
由此可见,在高端领域寡头竞争格局基本确立 。与之相对应的,国产机器人的市场份额仍有待提升 。自主品牌要赶超外资品牌,无论在核心技术还是用户服务上,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
反观之,机器人“四大家族”发展至今能享誉全球,离不开几十年来的深耕细作,其背后的成长路径是值得国产本体商去学习和探究的 。
1、以核心技术筑起独有优势
对于机器人制造来说,四大家族牢牢掌握着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 。
尤其提到伺服电机,就绕不开以伺服驱动为主导的日本安川电机株式会社 。在安川电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离不开这关键的一步,也是电机领域的创举——开发出世界首款直流伺服电机 。
作为开发出世界首个伺服电机的企业,1915年创建的安川电机,多年以来,一直以超高速、超精密的运动控制技术引领潮流 。
其机器人的最大优势在于稳定性高,即便在过载的情况仍能保持正常运行 。因而安川电机在重负载的应用领域如汽车行业便颇受青睐 。

机器人四大家族是如何炼成的?

文章插图
结合市场需求以及对技术的专注与投入,是安川电机得以实现重大突破的关键所在 。伺服电机的开发,便是基于日本各大厂商对生产效率亟待提高的需求上实现的 。
当时的电机在启动和停转上耗时较久,导致生产效率无法进一步提升 。无疑,若是能解决这一技术难点,将会释放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
安川电机敏锐的捕捉到这一市场痛点,潜心于此进行研发 。然而,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技术突破的前期,总会迎来无数次实验失败的结果 。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提前布局以及技术积累的优势下,安川电机得以获得这一重大的创新成果——时任安川电机的一位工程师福田光之,以给转子表面贴上线圈的方法,来缩小转子直径,将马达的转动惯量控制到最小 。据了解,该款电机的响应速度几乎是当时普通电机的100倍,这让安川电机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 。
当然,这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飞跃,并没有让安川电机止步于此,此后安川电机仍旧抱着工匠精神不断打磨自身技术,为开发出更贴合于用户需求的产品而不断推陈出新 。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意味着带领整个行业进步 。
据显示,2018年(3-11月),安川实现营收3613亿日元,同比增长6.3% 。截至2015年9月, 安川电机累计出售机器人台数已突破28万台,成为全球机器人销量冠军 。
同样的,素有“机器人界的微软”之称的发那科,其创始人稻叶清右卫门也非常笃定技术的力量,他认为,不断试验和在错误中进行创新,是发那科一直以来的信条 。
为了在技术上领先于同行,稻叶分别设立了基础开发研究所和商品研究所 。前者主要负责五年、十年之后市场所需要的商品;后者则负责奖确立的商品化目标,在一年内交付出成果 。时刻具备危机意识的发那科,其研究所的团队氛围,总是充满了战斗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