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去逗利是,为什么要逗利是,红包的由来( 二 )


文化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 。红包文化原先是出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一种正常人际关系,体现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几百年来红包还是以这个意义居多 。不过送红包更为普遍的意义,一是给晚辈一种关爱,压岁钱、生日祝愿都含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二是婚嫁喜庆有喜当贺的礼仪,以及亲友初会、相聚互馈祝愿的表示;再一种则是完全出自内心感戴之情的酬谢 。而回馈他人辛劳,给喜娘、道士、僧尼、轿夫、吹鼓手、车夫等等的红包,一般又叫做“花彩”,今天则称“小费” 。对于该如何处理压岁钱的问题,有人认为不应该简单“充公”,而且想出了很多的处理方式,比方存到银行、用于买书或者借机教育孩子理财等等 。应该说,红包文化除了体现中国人注重礼尚往来外,还有受惠不忘施予者,也有不敢忘恩负义的心态 。全球七大洲,凡有华人的地方,红包文化都存在,并堂而皇之 。旅居海外的华人返乡省亲祭祖时,例行都要给亲友族人送红包 。由于人有亲疏,礼分厚薄,所送出的红包也就有大、中、小三档,见什么人发什么红包,这也是红包文化的一个特征 。
“逗利是”是一种什么游戏?

专门去逗利是,为什么要逗利是,红包的由来

文章插图
“逗利是”是粤语中的口语说法,即讨要利是的意思 。“利是”又称“利事”,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 。在广东,一般来说是已婚人士派“利是”,从大年初一到元宵节前都可派发 。所派对象除了未成年人,还有一些未婚人士,五六十岁未曾婚嫁的单身朋友,也会收到“利是” 。
过年派“利是”,目的是花钱花得开心 。“利是”派出去的时候,一定要见到笑脸,这封利是就像捡回了一个欢乐,双方都兴高采烈 。
新年期间,除了去酒楼吃饭要为服务员派发“利是”,长辈为孩子派发“利是”,给未婚的朋友派“利是” 。假期过后,公司还派开工“利是”,取其凡事顺利的意头,且每封开工“利是”内附一张心意卡,印上勉励词句,以激励员工 。区区数十元,代表着一份关心,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又利公司长远发展 。开工“利是”不分大小,每名员工都一样,不与业绩挂钩,不改变“利是”的性质 。老板向下属派发开工“利是”,犹如与他们一起吃年夜饭和开年饭,可以营造大家庭的感觉,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令员工于公司之间的关系更紧密 。开工“利是”象征好意头,所以“利是”本身不需要很“大封” 。
如今,一般人家每逢过节,孩子都收到不少“利是”,变得理所当然 。但如何善用金钱,倒成为家长一年一度的难题 。他们认为,处理得不好,孩子将养成挥霍无度的习惯,忘记了父辈过去艰辛的生活 。因此,很多有心的家长都大动脑筋,乘此机会教导孩子如何善于理财 。有些人建议孩子将所得款项,分摊全年使用;有的让孩子订下目标,立下储蓄计划;有的将部分拿出来与社会上贫困人士分享 。
“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这三者的由来有个典故 。
“利市”一词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 。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亦有好运的意义 。
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
由于“事”和“是”两个字其实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利事”写成“利是” 。
一些老人家称利是作“红纸” 。现在常见的利是封其实只有数十年的历史,清朝时仍未有利是封,每逢佳节,要用一大张红纸裁成小方块,然后把铜钱包在红纸里,封成利是,所以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老人家以“红纸”作为利是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