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子一朝臣一起来看明朝这戏剧般的八年!



台湾历史学家柏扬曾如此评说明王朝:从公元1449年至公元1457年 , 明王朝历史上最富有戏剧性的八年 。
细缆这段风云变幻 , 此言可谓不虚 , 先是明英宗朱祁镇很“戏剧性”的在土木堡被俘虏 , 接着原本是成王的朱祁钰“戏剧性”的当了皇帝 , 接着北京保卫战大捷后 , 在蒙古高原做战俘的朱祈镇又很“戏剧性”的被放回来 , 幽禁在北京当了“太上皇” 。看似“大局已定” , 谁料六年后 , 天顺七年(1457年) , 朱祁钰“戏剧性”的病倒 , “太上皇”朱祁镇“戏剧性”的在徐有贞 , 曹吉祥 , 石亨三人的拥立下“复辟”成功 , 重新坐上了皇位 。八年间 , 皇帝被俘的国耻 , 强敌压境的生死考验 , 三次“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权力交接 , 无数官员命运的沉浮起落 , 生死荣辱 , 所有的一切 , 恰如柏扬所说 , 最富有“戏剧性” 。
今人说起这八年的“戏剧性” , 论功业 , 无不说北京保卫战大捷 , 说是非 , 无不谈景泰帝朱祁钰力挽狂澜 , 明英宗朱祁镇昏庸误国 , 谈忠奸 , 无不惋惜于谦遭罪横死 , 石亨 , 徐有贞等小人得志 , 连带着 , 两位皇帝的麾下阵营 , 也以此划分了“忠奸”标签 。而真实的事实究竟怎样 , 还是让我们沿着从土木堡惨案发生后开始 , 大明官场的芸芸众生相 , 仔细的梳理一下 。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五日 , 令明朝上下蒙受奇耻大辱的土木堡之战结束 , 几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 , 晴天霹雳 , 也激起了大明朝政坛的波涛汹涌 。
惨祸面前 , 明王朝的反应还算迅速 , 八月十五日兵败 , 八月十六日怀来守将宋喜便将“喜”送到京城 , 只是明英宗下落尚不明 , 八月十六日朝堂上 , “监国”朱祈玉“双目呆滞 , 不知所措” , 朝臣们则捶胸顿足 , 哭成一团 。
乱象之下 , 还是老成谋国的吏部尚书王直冷静 , 直言“需先知皇上下落 , 方能做定夺” 。总算让明王朝稳定下来 , 明王朝传令边关诸将侦查 , 又严令锦衣卫打探消息 , 一天以后 , 被也先放回来报信的锦衣卫千户梁贵 , 带来了朱祈镇被俘的消息 , 也带来了瓦剌的条件---巨额赎金 。
朱祈镇皇后钱氏二话不说 , 搜罗了三车珠宝财物送往瓦剌赎人 , 也先“欣然收下” , 至于“人质”?当然不放 。
后宫忙着“赎人” , 大臣们忙着找“后路” , 在土木堡战死的朱勇之子朱凯 , 张辅之子张良 , 纷纷忙着往南京“转移财产” , 各大臣虽然留守 , 却也多把子女送离京师 。京城大小商铺富户也慌忙着“搬家” , 单是雇车轿的费用 , 在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三天便“增四倍” 。
八月十六日开始 , 从土木堡逃回的明朝败兵陆续出现在北京街头 , “其状甚惨 , 观者无不惶惶然” 。“有问战事者 , 皆倍言胡虏之凶蛮 , 闻着愈惊悚也 。”所幸八月十七日 , 兵部紧急下令 , 败兵中有敢妄言土木堡战事者一律严惩 , 方才“流言稍息” , 下令者 , 正是代理兵部尚书的于谦 。这几日里 , 他率兵巡视北京四城门 , 考察防御 , 详细筹划 , 在众大臣中可谓“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