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宰相苏辙的故事苏辙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 。宋神宗时,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 。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
宋哲宗即位后,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1086年),任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绍圣元年(1094年),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 。此后连贬数处 。崇宁年间,蔡京当国,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号颍滨遗老 。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苏辙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改对显才华
一天,苏轼带着年少的弟弟苏辙游巫山 。山上一位老道听说神童苏轼光临,便想当面考考他 。老道出了个异字同音对:“无山得似巫山好 。”苏轼不假思索,立即对出下联:“何叶能如荷叶圆?”老道连连称好 。
谁知,苏辙在一旁却说:“兄长的下联对得还不甚工稳,不如改一改 。”苏轼问:“怎么改?”苏辙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苏轼和老道一听,以“水”对“山”更工稳,齐声叫好 。从此,苏辙也远近闻名了 。
三苏称号
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 。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 。”“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 。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据查,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 。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 。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 。
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家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
启民智教民富
由于元祐党争,绍圣四年(1097年),官至门下侍郎的苏辙被章惇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迁循州(广东龙川县),可见苏辙在广东雷州仅一年 。
初来乍到广东雷州,由于水土不服 。据载,雷州知县张逢、海康县令陈谔对苏辙非常友善,以诚相待,礼遇有加 。时劳问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