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剧毒美味:古人到底是何时开始吃河豚?

眼下又到江南食河豚的好时节,本人应景儿聊聊这宗美味 。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北京卖鱼柜台都贴一幅河豚解剖图,赫然印有“剧毒”二字 。那时尚无网箱养殖一说,流入市场的都是野生河豚 。商家担心“漏网之鱼”引发中毒,故而以图例警示顾客切勿误买误食 。当时也极少有人把河豚当便宜“捡漏儿”回家 。北方人不善此物 。
近十多年北京餐饮兴起吃河豚,大都是江浙馆子卖这道菜 。本人吃过几次 。一客大致三四两或四五两,鲜美肥嫩,腴而不腻 。临了汤汁儿拌饭,颇有一吃 。去年有南方朋友送来四条宰杀拾掇好的河豚,本人按食用说明上锅清炖,丰腴滑嫩反响不错 。不久前有朋友跟我说,若吃时感觉舌头发麻脖梗子发硬,说明所食河豚比养殖的高一级 。他倒没说若两眼发直,四肢僵硬就必定是野生的 。吃一餐河豚非要凭脖梗子发硬以证实其野生来路,估计吃主儿也快挺了 。我认为他说得不甚讲究,哪儿有拿自己舌头外饶脖梗子探究河豚来路的 。这当是后厨尺寸把握问题,没拾掇干净而已 。让客人吃得舌头发麻脖梗子发硬纯属玩儿飘儿,真捅了娄子连店家都跟着吃挂落儿 。究竟不合事理 。
毒“河豚”名称之始
今日有毒之河豚,古时有此物而无此名 。汉代之前文献《山海经.卷三.北山》有句话:“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之鱼,食之杀人 。”《王力古汉语字典》?(bei):“鱼名,即河豚 。”《说文》云,?,鱼名,出乐浪郡潘国 。汉代时的乐浪郡就是今朝鲜半岛南部,朝鲜人吃河豚也颇悠久 。《康熙字典》?:“《本草》:鯸鮐也……河豚别名 。”并引《尔雅释诂》:“鲐鱼背如老人皮肤消瘠 。”此正合今日河豚脊背麻刺之状 。另,元代陶宗仪《辍耕录.卷九.食品有名》云:“按《类编.鱼部》引《博雅》云:‘鯸鮧,鲀也 。背青腹白,触物即怒,其肝杀人 。’正今人名为河豚者也 。然则豚当为鲀 。”《博雅》为三国魏张揖著,与《尔雅》相类,系小学训诂辞书 。
【中国的剧毒美味:古人到底是何时开始吃河豚?】唐《初学记.鱼》:“鳀鱼,赤目赤鬣者,食之杀人 。”鳀(ti)鱼红眼睛、红鳍,食之杀人,大致就是河豚 。宋《太平广记.水族一》:“鯸鮧鱼:文斑如虎 。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 。”唐学者李善注《文选.吴都赋》云:“鯸鮧,鱼,状如科斗,大者尺馀,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性有毒 。”古时鯸鮧即今日河豚确凿无疑 。
宋代之前,毒河豚称作?鱼、鳀鱼、鯸鮐鱼、鯸鮧鱼 。
唐代有“河豚”之名,但并非今日的毒河豚 。宋人沈括《梦溪补笔谈.卷三》说:据《本草》载,河豚味甘温,无毒,主补虚、去湿气、理腰脚 。缘于《本草》如此说,世人以为无毒,遂食之不疑,此甚误也 。《本草》所载河豚乃今之鮠鱼,非世人所嗜者,江、浙间谓之“回鱼” 。吴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鱼 。肝有大毒,又名吹肚鱼 。此乃侯夷鱼,非《本草》所载河豚 。
沈括所言侯夷鱼即《太平广记》之鯸鮧鱼,音同意同而字异 。其所言《本草》或指《唐本草》 。今日毒河豚《唐本草》记作“鯸鮐(tai)”,前述《康熙字典》已证 。《唐本草》所记“河豚”实为今日之“回鱼” 。于此,唐代之前河豚,其名实所指与今日河豚并非一物 。
今日毒“河豚”一名用法始于宋代沈括《梦溪补笔谈.卷三》:“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 。”这是今人所言“河豚”首次见诸文献,时为宋哲宗年间 。此前百馀年,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的《太平广记》尚无毒“河豚”用法 。大致自沈括之后,河豚之谓流行于世 。《宋史.张根传》:“母嗜河豚及蟹,母终,根不复食 。”张根为徽宗朝淮南转运使,后致仕还乡 。张根至孝,其母喜欢吃河豚及螃蟹,母殁,他终生不吃此二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