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约见胡适到底说了什么秘密( 二 )


日本采访人员秉均学人推测,可能由于长期不能与生父生活在一起,让溥仪对陈宝琛有了类似于父亲的感情 。溥仪去探望生病的师傅,也是基于这样的私人感情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次探望在陈家引起的却是轩然大波——陈家上下数十口跪在门前阻止溥仪入内,理由是皇帝探视臣下违背礼法 。
其实,这样的事情清朝早期的一些皇帝也不是没干过,以此表达对臣子的宠信,臣子家人一般会受宠若惊 。不过陈家的举动更像是一种特殊的施压——老臣们看到小皇帝总是亲近洋鬼子及其西洋学问,在用一切手法和机会进行劝谏,以逼迫其回到“正道”上来 。
无奈的溥仪闷闷不乐地回到了紫禁城,不明白为何自己的真情变成了劝谏的筹码,而且他又不能和任何一方的师傅谈,后来总算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听说胡适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而胡适又不是庄士敦这样的洋鬼子,于是决定打电话给这位大教授 。
日本采访人员对此事的描述到此为止,并没有说明胡适先生面对溥仪的问题给出了怎样的答案 。
胡适日记里的秘密
1922年5月30日,溥仪和胡适在养心殿会面,溥仪称胡适为先生,而胡适则称他为皇上,两人谈了不到半个小时 。有意思的是,胡适后来在谈到这次约见时,只字未提日本采访人员所说的那个烦恼,他说当时与溥仪谈的主要是文学 。
那么,是日本采访人员无中生有制造了假新闻,还是胡适对此顾左右而言他呢?由于当事人已过世,无从核查 。
不过,以胡适一贯谨慎的个性,其故意避而不谈的可能性很大 。胡适是新文化领袖,溥仪则是逊清废帝,两人的见面在当时很敏感 。人们更多地关心他们身上所携带的政治符号 。会见结束后,胡适因称溥仪为“皇上”,还在舆论中颇遭责难 。批评者认为他的叫法是“奴性”的体现 。与此同时,清宫的师傅们也对皇上召见胡适这样的新派人物大表不满,担心溥仪会被胡适“蛊惑”,不再努力去当他们期待的“明君” 。
这种情况下,如果传出溥仪是因为不知如何面对师傅们而请教胡适,无论对谁,都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笔者倒是认为,日本采访人员的说法极有可能是个合理解释,并非假新闻 。
胡适后来曾隐约表达了对溥仪的同情,他形容溥仪是“有个性”的少年,并写了一首诗来表达心中的无奈:“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 。这首诗,胡适没敢发表,把它藏在自己1922年6月22日的日记中 。从诗里的文字看,见面时溥仪似乎真的曾向胡适倾诉过某种烦恼 。
每天用英文写情书
与胡适见面后,溥仪怎样解决自己的烦恼不得而知 。至少对陈宝琛,他如同一个合格的皇帝那样,没有去较真地和师傅说明这次探病的本心,而是很快给陈宝琛加封了“太傅”的头衔,并将养源斋作为私产赐给他的老师 。陈宝琛后来为此高兴得大宴数日,可能是为学生开始懂得怎样做一名皇帝而得意 。
然而,日本采访人员的记载以及今天流传下来的清宫旧影,却清晰地给我们展示出了另一个和“皇帝”这个称号很不相近的溥仪——他既有青春期的烦恼,也会在宫中打太极拳,甚至给婉容点烟 。
或许因为冯玉祥逼宫时撤离仓促,在清宫的档案中可以找到相当多来不及处理的英文书信,大多是溥仪和婉容之间的,他们彼此用“亨利”和“伊丽莎白”(Elizabeth)相称 。当时,清宫的“第一家庭”只有3个成员:逊帝溥仪、皇后婉容、淑妃文绣 。三人天天见面,溥仪和婉容却依然用英文通信 。在那个时代,就算在西方,这也是很浪漫的事 。档案中甚至记载了婉容如何手把手地教溥仪吃西餐……很难想象这是后来只会板着脸照标准照的那个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