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回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差一步上飞机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一翻开这本采访人员证,我就会想起1955年的万隆会议和‘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它承载着一段历史记忆,我将永远保存它 。”一头银发的72岁老人刘茂俭拿着已经泛黄的采访人员证,感慨万千 。
采访人员证封面上的“亚非会议·万隆”字样依旧清晰,只不过证件持有人已从当年的青年变成古稀老人 。正值纪念亚非会议50周年之际,当年在“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中幸免于难的新华社采访人员刘茂俭和钱嗣杰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把这段历史重现在人们面前 。
当年,钱嗣杰是摄影采访人员,刘茂俭是译电员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召开之前,国际反动势力和台湾当局策划了“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致使中国代表团部分工作人员和中外采访人员11人遇难 。“我们听到飞机爆炸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心里非常难过 。”回忆起当年的往事,77岁的钱嗣杰仍然难以掩饰心中的愤怒和哀伤 。
钱嗣杰和刘茂俭都是当年赴万隆采访人员团成员,钱嗣杰是摄影采访人员,刘茂俭是译电员 。两人于4月1日提前抵达香港,采购一些摄影器材和采访人员团所需物品 。由于工作安排,他们陪同两名外交部信使乘船先期抵达印尼首都雅加达 。“我俩也准备搭乘那架飞机的,后来在香港临时改变计划,结果幸免于难 。”刘茂俭说 。
周总理在会议中力挽狂澜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当时震惊了全世界,也为万隆会议笼罩了一层阴影 。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总理表现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伟大风范,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 。“周总理抵达万隆时,在机场受到印尼群众热烈欢迎 。因为人很多,我根本就挤不进去拍照片 。”钱嗣杰还清楚记得周总理当时受欢迎的热烈场面 。
周总理在会议中力挽狂澜的表现让钱嗣杰由衷钦佩 。会议开始时出现了打着反共旗号向中国挑衅的声音,引起了许多人的忧虑 。周总理在第二天的会议上临时决定,把原来的发言稿改用书面散发,并当即亲自起草稿子,发表了18分钟的即席讲话 。
“周总理宣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周总理讲话刚一停,会场上立刻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和欢呼声 。”钱嗣杰说 。
“周总理一番讲话驱散了会场上的乌云,扭转了会议的方向,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也得到了广大代表的好评 。”钱嗣杰说 。
卫生间当“暗房”,照片是邮寄到国内发的
由于包括新华社采访人员在内的多位新闻工作者遇难,万隆会议的报道任务变得更加繁重 。这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共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 。
为增加报道力量,新华社紧急调整万隆会议报道工作 。临时抽调驻印度新德里分社首席采访人员张维冷参与报道,并要求雅加达分社首席采访人员彭迪等采访人员既负责会外报道,又承担会议报道部分任务 。
回首当年在特殊环境下忘我工作的日日夜夜,钱嗣杰记忆犹新 。作为会议报道的唯一一名摄影采访人员,钱嗣杰承担着旁人无法想像的工作压力 。在万隆会议召开的7天里,钱嗣杰要负责周恩来总理平均每天6场活动的拍摄任务 。一天活动一结束,他立刻钻进闷热潮湿的“暗房”,冲洗照片、写图片说明 。而所谓“暗房”,也只不过是一个不透风、不透光的卫生间 。由于没有图片传真机,天亮后,他还要抽空到邮局把照片邮寄到国内,然后再回到会场继续采访 。
采访时,我口袋里装满了小灯泡,拍一张照片换一个灯泡
7天的会议,钱嗣杰有5天都没有合眼,也记不清7天里共吃了几顿饭 。“那时候我们没有先进设备,文字采访人员只有旧式的英文打字机 。由于很多摄影器材在飞机爆炸时损失了,摄影器材很紧张 。我的照相机比较落后,闪光灯用的还是闪光灯泡 。采访时,我口袋里装满了小灯泡,拍一张照片换一个灯泡,不小心就会把手烫得起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