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过密怎么办

水稻过密怎么办
合理密植是指水稻在不同的情况下,通过适宜的栽插密度,用秧量和良好的配置方式,协调好单位面积上个体和群体的矛盾,有效地利用光能,充分地利用地力,保证单位面积上穗数,粒数和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实现高产、稳产 。
1.水稻的叶面积
水稻干物质的90%以上是通过绿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积累的,叶鞘和叶片的光合作用很弱,积累干物质量极微 。而在水稻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时,叶面积和光合速率两个决定干物质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叶面积的贡献占整个干物质增长的70% 。由此可见,维持一定叶面积,对水稻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重要意义 。
水稻的叶面积是在移栽后,随着秧苗的返青分蘖而逐渐形成和增大的,到孕穗期达到最大,以后又随着下部叶片和分蘖的死亡,新叶不再发生而逐渐降低 。根据测定,西南区现有的品种及杂交水稻,组合亩产500千克以上较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动态是:分蘖期2.5~3.5,幼穗形成期4~5,孕穗至抽穗6~8,灌浆期4~6;成熟期3左右 。
作为一个群体,水稻叶面积的大小受单位叶面积上的株数、每株分蘖数,单茎叶面积和叶片寿命等4个因素所制约 。增加栽插株数或通过肥水管理增加分蘖数都能增大叶面积 。增加插植密度,扩大单位面积上的基本苗,配合适当的肥水管理,是目前高产栽培上争取较大叶面积的主要手段,比通过施肥增大分蘖来扩大叶面积的效果好 。
增加叶面积的效果:据测定,在一定范围内,当水稻叶面积指数增加1时,光能利用率提高0.24%,在叶面积指数提高到7~8时,仍可保持,其相关系数r=0.6528 。但不是叶面积愈大,光能利用率愈高,干物质产量也愈大,而是有一个叶面积指数的临界值 。所以一般叶面积指数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干物质就不再增加,如再增加叶面积指数,群体内部叶片相互荫蔽,下部叶片受光不足,光合作用受到很大影响,呼吸作用旺盛,消耗能量多,甚至出现低于“补偿点”的情况,群体总的光合效率降低,最后导致产量下降 。据研究,各个品种都有一个最适叶面积和最适叶面积指数,如南优3号为7~7.4,赣化2号为9~10,滇渝1号为8~8.9 。在达到和保持田间最适叶面积的时候,产量最高 。
水稻的冠层结构对光能的吸收、利用有很大的影响 。不少研究表明:叶与茎的夹角相对较小,剑叶挺拔,透光性能良好,光在群体中分布较均匀,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据对南优3号的测定,一挺拔的群体,剑叶本身接受自然光强的74.2%,倒二叶为45.8%,倒三叶为 21.9%;而剑叶披垂的群体,剑叶本身接受的自然光虽比挺拔的剑叶稍高,为75.4%,但倒二、倒三叶却大为减少,分别为27.7%和7.3%,冠层反射光也比挺拔群体多2.3% 。
较短的剑叶有利于建成挺拔合理的群体,但由于剑叶和倒二叶伸长与粒数的形成有同伸关系,他们的长度与每穗粒数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 。因此,不能控制过度,应掌握适当的叶长,要争取做到既有利于改善冠层结构,又不影响大穗的形成 。倒三、四、五叶长度与总颖花数相关不显著,而与结实率呈负相关,倒四、五还达显著水平;显然,它们的长度过大,造成群体下部荫蔽,虽然增加了叶面积,却使总光合效率减低,因此,控制下部 2~3个叶片的生长,适当促进剑叶、倒二叶生长和保持挺立,提高和改善群体素质,是能捉高水稻的总光合速率的 。有研究报道提出用“粒叶比” [颖花(粒)/叶(平方厘米)]作指标进行调控,即在增加颖花数时,控制叶面积的增加,提高“粒叶比”,以强“源”、畅“流”,当然,具体的一些指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是,要实现高产栽培,既要多穗,又要大穗的情况下,控制最高分蘖数不要太高,减少无效分蘖,以提高成穗率来增穗,达到叶面积增加不太多,而总颖花数增加,结实率提高,这无疑是值得重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