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被俘有人倡议迁都太监当廷骂了五个字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是改写明朝历史的惊魂之年 。当年七月 , 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 , 亲率数十万大军匆忙出征瓦剌 , 屡遭败绩 , 最终导致“土木堡之变” 。八月十五日 , 明英宗被抓了俘虏 , 随行的一百余名大臣遇难 。
八月十七日 , 噩耗传来 , 京师戒严 , 举国震惊 , 人心惶惶 。负责“居守”的郕王朱祁钰不知所措 , 于是派太监金英、兴安召众臣前来商议下一步怎么办 。这时 , 平日喜欢天文地理的侍讲徐珵大放厥词 , “验之星象 , 稽之历数 , 天命已去 , 惟南迁可以纾难” , 认为只有迁都南京 , 才能顺应天命 , 化险为夷 。
徐珵的话 , 立刻引起众人议论 。礼部尚书胡潆说 , “文皇定陵于此 , 示子孙不拔之计” ,  认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 并在此长眠 , 就是希望后世子孙在此扎根 。胡潆的意思 , 有些模棱两可 。这时 , 兵部左侍郎于谦厉声说 , “言南迁者 , 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 , 一动则大事去矣 , 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这番话斩钉截铁 , 不仅阐述了为何不能南迁 , 还表明了斩杀南迁提议者的鲜明态度 。
后来 , 郕王决定不迁都 , 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 , 治军抗战 。一句“言南迁者 , 可斩也” , 让之前并不怎么显眼的于谦大放光彩 , 展露锋芒 , 其咬定京师不动摇的决心 , 誓死保卫京师的勇气 , 以及对逃跑主义者的不屑和愤恨 , 名垂千古 。其实 , 在于谦说这话的同时 , 还有一个人说了几乎相同的话 , 对于谦坚守北京、抗击瓦剌的爱国主张予以声援 , 这个人就是兴安 , 也是一个太监 。
兴安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 , 早年入宫 , 明英宗即位后得到青睐 , 正统九年(1444年)晋升为司礼秉笔太监 。当时 , 在他之上 , 还有王振和金英 。“土木堡之变”时 , 王振死于乱军 , 兴安成了地位仅次于金英的太监 。郕王召众臣商议国事时 , 兴安和金英也在场 。据《明史·宦官列传》载 , 徐珵提出迁都时 , “安叱之 , 令扶珵出 , 大言曰:敢言迁者斩!”这五个字 , 简短明了 , 落地有坑 , 声震房瓦 , 其口气不次于于谦 , 甚至比于谦的话更有震撼力 。
关于怒斥徐珵 , 《明史》中对于谦的表现言之凿凿 , 但对兴安的表现记载模糊 。《明史·徐有贞传》称 , 徐珵提出南迁时 , “太监金英叱之” 。《明史·宦官列传》称 , 徐珵提出南迁时 , “安叱之”;又称“或曰叱珵者 , 英也” 。
怒斥徐珵的太监到底是金英 , 还是兴安?笔者认为是兴安 。首先 , 金英此人贪恋权势 , 心胸狭窄 , 且在次年便因犯赃罪“下狱论死” , 在国家危难时刻 , 说他当廷怒斥徐珵 , 从其一贯表现来看让人生疑;其次 , 《明史·徐有贞传》中所载金英“叱之”的事迹只是金英的别传 , 不足为信 , 而《明史·宦官列传》也就是所谓正传中 , 只有“或曰叱珵者 , 英也”的存疑记载和模糊说法 , 而对兴安怒斥徐珵之事却记载得非常生动、鲜活、翔实 。所以 , 怒斥徐珵的太监是兴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