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可以说是一种前进,但为什么古代许多名士并不愿意在新朝做官?陶渊明在发现桓玄、刘裕有野心的时候就辞官了,阮籍等等不愿意在司马氏下做官 。旧朝皇帝已无力统治,新朝的取代是一种必然,为什么名士就不愿意了?以现在眼光来看,难道不是谁做皇帝做得好就帮助谁吗?这是一种儒家思想根植的影响吗?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守旧表现吗?
说了这么多,说到底就是不相信有“忠义”这个东西的存在呗 。现在人一提起“忠义”二字,就仿佛是极可笑的事情,一旦存有这样的心态,又如何能理解古人尽忠守节的情怀?文文山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所抒发的不就是这种情怀吗?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 。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这些“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人们,之所以能够光照后世,千年不能磨灭,不就是因为他们心中那股忠义之气吗?
或许新朝真的是先进的,是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的,可是国家养士数百年,怎能无一人为之赴死?既然如此,那赴死之事就让我来吧,至于服务新朝这事,自有他人为之 。——这种行为确实很傻,在某些心机灵活的人看来,是属于“目光短浅的守旧行为”,但我们的历史,正因为有这些傻瓜的存在而光芒四射 。“换个说法,如果我们的历史上都是那种识时务的俊杰,一见形势不好纷纷投奔新朝,无一人肯尽忠守节,这样的历史恐怕才令人心寒呢 。
最后讲个故事,说清朝吴梅村被朝廷征博学鸿词科,即将赴京,同乡好友在苏州虎丘的千人石上设宴为其践行,结果这时有仆人送过来一封信,说是有人转交给吴梅村的,吴打开一看,顿时坐立不安,面如土色,旁边人颇为好奇,拿过来一看,也是顿时冷汗如雨,原来那封信上只写着四句诗:千人石上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 。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 。我们的民族的风骨和气节,正是因为有那些耻于“两朝天子一朝臣”的傻子的存在,才得以千年不灭 。
【为何古代的名士们不愿意侍奉新朝?名士们的结局】
- 清史稿的体例:大体上参照了清朝编写的《明史》
- 古代的新闻发布机制:宋朝新闻新闻公示事无巨细
- 时间漏洞是什么?时间漏洞真的能转换时空吗?
- 关羽怎么死的?青龙偃月刀最后竟落在谁手?
- 项羽不过乌江真的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探不解之谜
- 李自成宝藏之谜:埋藏的宝藏到底流落到了哪里
- 揭秘:吐蕃王朝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
- 甘龙为何支持强秦却反对有利强秦的变法
- 纵横家公孙衍的生平简介公孙衍是怎么死的
- 大清书籍为何在朝鲜被禁:蛮夷人的妖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