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封禅时遇到一难题,讲了一句话,一万年都应当牢记

泰山是一座非常了不得的“神”山,在传说中,那是天帝的住所,皇帝在人间那是一等一的狠人,但在天帝面前,立刻老老实实,不敢乱说乱动 。因为皇帝就是天帝的儿子 。
皇帝的玉玺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怎么能显示皇帝受命于天呢?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上泰山,祭拜天帝,只有干过这样一件事后,才可以算受命于天了 。

远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经有了封禅的传说,秦始皇28年的时候,他已经统一了六国,并当上了皇帝,到泰山封禅的事,就摆在了他的面前,成了一项紧迫的任务 。
当时,秦始皇为了治理天下方便,他曾经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驰路,驰路可以看做是通行马车的“高速公路”,换句更形象的话讲,以前一千里路,骑马能在三天之内到达,而现在有了弛路,只需两天的时间,乘坐马车就可以到了 。
秦始皇领着秦国的一众高官,坐在车上,沿着弛路,直奔齐鲁大地,巍巍泰山而去 。
弛路虽然平稳,可是旅途颠簸却很容易让人疲劳,秦始皇从咸阳到泰山,直线距离是两千里路,因为这不是急着去打仗,故此,他们一共走了7日 。
秦始皇到了泰山的脚下,只觉得浑身肌肉酸痛,骨头都有一种被颠散的感觉 。再看随行的几百名重臣,竟有三分之一病倒了 。
秦始皇看着未病倒的重臣们花白的头发,他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这帮臣子很多已经年逾花甲,让他们沿着石阶,登上传说中高达四千九百丈二尺的泰山,他们的体力是否承受得了,他们能不能从山上全须全尾地下来?
秦始皇有这个想法,他的丞相李斯早就想到他的头前去了 。李斯直接去找主管祭祀的官员去商量,能否在泰山脚下修一条路,直达山巅,省去这徒步行走之苦 。
可是主管祭祀的官员,却将脑袋换成了货郎鼓,他告诉李斯:泰山之所以没有车路,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上山祭奠的历代君王,为了显示对天帝的尊重,都会选择步行,坐车这样亵渎神灵的事,想都不要想 。
秦始皇听李斯讲完主管祭祀官员的意见,他呵呵大笑道:“规矩人定,当适时而变!”
秦始皇的意思是,过去的老规矩要变一变了 。他让李斯传旨,命当地的官府立刻征集民夫,从山脚开一条可以通车的弛路,直奔山巅,从山巅到祭坛,再修出一道长长的石阶 。
换句明白话来说:秦始皇天才地将祭祀的路分成两部分:可以走车的地方,修建弛路坐车,他率领群臣们到达山巅之后,为显示对天帝的敬重,再沿着石阶步行到祭坛,祭拜天帝,进行封禅大典 。
秦始皇的旨意谁敢不从,随后,当地官府只用了20日,便将弛路修成,随后秦始皇等人乘坐马车,登上了(在传说中)一百四十八里零三百步的泰山山顶 。
封禅大典的祭坛早已经修好,十二丈见方,高三尺,祭品是酱色酒和煮熟的鱼,不用三牲 。
秦始皇祭拜天帝完毕,除了山风呼啸,并没见任何异端,那帮生怕天帝怪罪的大臣们,也是深深地感到疑惑——难道秦始皇坐车上山,天帝真的没敢怪罪他吗?
其实,天帝只有一个,他真的很忙,哪有时间管人间乱七八糟的芝麻小事 。
秦始皇下山时,天已黄昏,行至半路,突降暴雨,秦始皇在松树下避雨,并封此松树为五大夫松 。
秦始皇的话说得非常好——规矩是人定,发现不合理,改过来就是了 。这句话,一千年,一万年都应当牢记 。
【秦始皇封禅时遇到一难题,讲了一句话,一万年都应当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