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被《三国演义》歪曲的两大名将

导读:《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刘备为立场的历史演义小说,在很多时候,它对历史的记述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于是不可避免的许多英雄都被歪曲了,其中最厉害的莫过于周瑜、鲁肃之类的和蜀国众人直接交锋的人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许多名将也被歪曲的厉害,比如说淳于琼、魏延 。
【揭:被《三国演义》歪曲的两大名将】网络配图

淳于琼
曹操偷袭乌巢非常有名,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对此都有记述 。不过,对于淳于琼这个人物,描述却是大相迳庭 。在《三国演义》中,袁绍军有一批粮食在运输中被劫,害怕粮仓有失,就派大将淳于琼前去守卫乌巢 。这淳于琼是个酒鬼,全不把如此重任放在心里,整天价只顾饮酒 。
袁绍有个谋士叫做许攸,投降后给曹操献上一条计策,让曹操偷袭乌巢粮仓 。说乌巢粮仓的守备将领是淳于琼,这个人嗜酒成性,必然没有防备 。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亲自率兵赶到乌巢,淳于琼果然饮酒过度,醉卧帐中未醒,结果是乌巢粮仓被烧 。淳于琼和他的守卫兵士被捉住割掉了鼻子,放回袁绍营中被袁绍杀死 。从此,这淳于琼就成了饭桶酒鬼将军 。
实际上,淳于琼所失一是在于对手的强大,二是意想不到遭到了袭击 。曹操能够剪灭群雄统一北方,并不是一般的诸侯可以相比,而淳于琼丢失了乌巢,正是曹操亲率军队所为 。还有,袁绍的谋士沮授建议派出一支部队在外围巡逻,以便保护乌巢粮仓,但袁绍没有采纳 。很可能袁绍认为曹操不会再来直接攻击乌巢,因为在此之前,曹操已经袭击过袁绍的运粮部队,同样的事情不会重复去做,或许这就是袁绍的想法吧 。
就战术层面上来说,淳于琼是一万对曹操的五千军,也同样没有胜算 。淳于琼的这支队伍是去迎接运粮部队,不一定全部留在乌巢;袁绍拨给淳于琼的也不会是精锐部队 。最关键的是,无论是袁绍还是淳于琼,都没有想到曹操会突然出现 。而这时候的淳于琼,既要列阵迎敌,还要留下一部分人守卫粮仓,否则,如果粮食被烧,即便是打败了这支曹军,淳于琼也是死罪 。所以,淳于琼开始的时候是在营寨外列阵的,当曹操攻击很急的时候,淳于琼抵挡不住,这才退守到营寨以内 。如此看来,仓促应战的淳于琼,并不一定能在人员数量上占有优势 。
要说淳于琼也是一个有点儿资格的人物了,还在汉灵帝时期,朝廷设立了西园八校尉,淳于琼和曹操、袁绍都是其中之一 。后来袁绍想将军队分为三军,让淳于琼掌管其中一军,虽然没有实行,也可看出淳于琼在袁绍军中的地位 。很可惜,淳于琼成为了袁绍的属下,在此人手下,有能无能又有多少区别?比如说那个张郃,后来成为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可在袁绍手下,他又表现出多少才能?
不管怎么说,淳于琼丢掉了乌巢粮仓导致袁绍战争被动不假,但要说他是一个酒鬼将军,还是有点儿被毁的狠了些 。
网络配图

魏延
在民间,魏延是一个随时可能叛变的人物,为什么?因为魏延“脑后有反骨”,天性决定了他不会尽忠到底,早晚必定反叛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塑造成了一个反复背叛的典型 。在荆州,刘备被曹操所迫,准备进入襄阳城,却被蔡瑁等人拒绝 。魏延打开城门,刘备却怕惊扰百姓,拒绝入城 。魏延和文聘大战,兵士折尽,却没有寻找刘备,而是去投奔了长沙太守韩玄 。这是暗示了魏延的叛变性格,你想,赵云也是失散了,人家为什么没有投别处去?
后来,关羽战长沙,韩玄因为黄忠与关羽作战不力,要斩了黄忠,魏延出于义愤,也因为不受重用,斩了韩玄,投降了刘备 。在这儿,魏延是投降刘备,而不是“里应外合”配合刘备 。所以,在投降后,诸葛亮反而要斩了魏延,说的就是魏延“脑后有反骨” 。刘备求情,诸葛亮饶了魏延,从此,魏延也对诸葛亮畏惧服从 。诸葛亮死后,魏延认为蜀国已经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领兵大将必定是自己,却不想诸葛亮临终将兵权交给了杨仪,魏延因而再一次造反 。不成想,这一切早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魏延被事前安排在身边的马岱斩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