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海揭秘清朝之:鸦片战争与晚清财政的关系

鸦片战争前 , 中国的人口超过了4亿 , 英国1000多万 , 英国派了一支不到2万人的舰队从数千公里外“长途奔袭” , 居然把中国打得毫无招架之力 。有人说道光皇帝用人不当 , 有人说双方的武器有“代差” 。除了这些 , 在经济层面还有哪些值得进一步反思的呢?
战前 , 中国和英国因鸦片走私与反走私发生了激烈碰撞 , 鸦片不是一个经济命题 , 鸦片走私也不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 , 里面包含着道德的因素 , 触动的是民族尊严的底线 , 一场战争不可避免 。
包括道光皇帝在内的许多中国人认为打这一仗不必担心 , 大清国不可能失败 。作出这种判断并不奇怪 , 因为只从数字上看的话 , 中国与英国不仅面积、人口等体量不在一个等级上 , 而且军力相差也很“悬殊”:不是中国相差“悬殊” , 而是英国 。
先看看清军的规模:其主体是八旗兵和绿营兵 , 嘉庆以后又设防军 , 主要是乡勇 , 尚不构成战斗力 。八旗兵约有20万人 , 绿营兵的人数各朝不定 , 顺治朝有66万人 , 鸦片战争前也在60万人以上 , 也就是说 , 不算乡勇清朝常备军的总兵力超过了80万人 , 为当时世界上人数最多的一支常备军 。
再来看看英军:其主体包括正规军和国民军 , 正规军约14万人 , 国民军约6万人 , 总兵力20万人左右 。英国与中国相距4个时区 , 近8000公里 , 是你打上门来 , 我在家门口作战 , “叫花子门前也有三尺硬地” , 谁优谁劣似乎不战已有结论 。
所以当时很多中国人对战争结果持乐观态度 , 但他们不了解此时世界军事发展的巨大变革 , 冷兵器时代的“人海战术”早已过时 , 先进的枪炮舰船、效率更高的通信手段以及科学的指挥体系才是决定战斗力的关键 。
以火药技术为例 , 它虽然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 但其最先进的研究和制造工艺却正被西方引领 。19世纪 , 英国依靠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可以对火药的原料进行精细加工 , 研发了最科学的配比 , 用粉碎机、搅拌机、磨光机等机器将火药制造成枪用、炮用等不同形态 , 又研制出高爆炸药和硝化甘油 , 与传统火药有了质的区别 。
英军虽然人数不多 , 配备的却是最先进的滑膛枪、来复枪 , 舰船也由风帆驱动实现了蒸汽驱动 , 由木质舰船升级为铁甲战船 , 装备了可以旋转的装甲炮塔 。英国海军配备的战列舰长约100米 , 排水量近2000吨 , 安装有74门火炮 , 又称“74炮战列舰” , 而中国水师最大的战船不过11丈 , 约合33米 , 排水量只有300多吨 , 载炮10余门 。
清朝没有警察 , 绿营承担着维护地方治安的职责 , 水师充其量也只能算“水上警察” , 清军不仅舰炮落后、数量少 , 而且官兵配备的武器也很差 , “刀矛弩矢”还在大量使用 。摸清了这些底细的英国人根本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 。战前 , 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致海军部的公函中说:“中国政府的海军数量很小 , 其性能与装备极端无用……可以用很小的兵力就能执行成功 。”
难道清政府不重视军备吗?恰恰相反 , 军费向来是清朝财政的第一大支出项目 , 乾隆曾在臣下奏章上批示:“兵饷一项 , 居国用十分之六七 。”据龚泽琪《中国古代军事经济史》 , 清朝常例军费“占其岁出大半” , 鸦片战争前 , 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在4000万两左右 , 而兵饷一项就超过2000万两 , 其次是王公官俸和各省留支 , 后二者相加不过数百万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