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最恨少年身 曾经做梦的少年( 二 )



习惯让事情变得自然——一旦使用
我们自然会对孩子形成一定的看法,这些看法会逐渐强化,后来成为固定的模式,并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 。心理学上的解释叫做“归因理论” 。
为了处理来自五种感官的巨大息,我们的大脑必须以相同的路径存储相似的息 。这类档案的分类是在生理层面进行的 。
我们在孩子出生后,甚至出生前就立即建立了孩子的档案 。根据怀孕的情况,建档后我们会养成认知一致和认知不一致两种心理机制,两者相辅相成 。
认知一致性是指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假设我们接收到的息与我们头脑中存储的息完全一致,而认知不一致是指我们会过滤掉不一致的息 。

归因理论表明,我们的大脑会以三种方式维持文件的一致性 。
首先,我们只关注符合预期的据,而忽略不符合预期的据 。
第二,遇到模棱两可的息,往往会往符合自己想法的方向去解读 。
再次,我们期望别人表现出某种行为,这种期望本身会增加对方表现出那种行为的概率 。这种现象被称为“BiMalone效应”或“自我实现预言” 。
在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的经典实验中,提出了比马龙效应的有力据 。实验方法是安排一组小学生进行标准化的智力测试,但在测试之前,告诉学生的老师这是一个新的测试,可以衡量学生未来一年可能取得的进步 。
罗森塔尔随机给学生打分,并把分数告诉老师 。老师对高分学生的期望很高,但实际上那些分数与学生的真实表现无关 。一年下来,期望值高的同学进步很大,而期望值低的同学就没有这种现象了 。

家庭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也可以解释家庭互动,当然也可以解释我和布莱恩的关系 。我大脑的“布莱恩档案”里充满了这样的息:“布莱恩是个大麻烦,总是在试探我的底线 。”
这个档案建好以后,我就开始关注符合这个印象的情况,但是往往忽略了不符合的息 。我不仅把负面息归档,甚至在遇到不清楚的情况时,还会往“布莱恩是个大麻烦”的方向解读 。
举个例子,如果我在门口喊让布莱恩去倒垃圾,他没有回应,我会立刻生气,认为他故意不回答,尽管可能有其他解释,可能他根本没听到我说话 。
如果我和妻子一直期待布莱恩调皮捣蛋,这个期待就成真了 。时隔多年,我在工作中给成千上万的家长提建议,一直劝他们不要犯“把事情做实”的错误 。

如何抓住孩子表现好的时间
我们在与孩子互动时容易陷入负面习惯 。请用下面的问卷,看看你能不能抓住孩子表现好的时间 。
1.除了说“什么都不要做,为什么……”,我知道有很多方法给孩子设限 。
2.我在设置限制的时候,尽量用肯定句,比如说“请把电视关小一点,谢谢”而不是说“不要开那么大声 。
3.孩子帮忙,我一定会说谢谢 。
4.我尽量多表扬孩子,少批评孩子 。
5.我可以避免和孩子吵架,也不用分出胜负 。
6.我每天都试着对孩子微笑,和他们一起笑 。
7.我会让我的孩子知道我欣赏他什么 。
如果你的答案大部分是肯定的,请坚持下去 。如果你对很多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那可能就要重新评估你对像我这样的孩子的态度了 。

什么是鼓励?
所有心理学入门课程都告诉我们,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鼓励可以帮助孩子发展足够的自和知识来开发他们的潜力 。
俗话说,蜂蜜比醋容易抓苍蝇:换句话说,积极的激励比消极的纠正更好 。鼓励什么才会这么有效?因为我们的大脑天生喜欢情感联系,当这种需求受到威胁时,我们会陷入焦虑,鼓励和认可会带来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