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家族,四世三公,名声显赫 。到了袁绍,同样位居三公之上 。借祖上阴德,袁绍从来不失名声地位 。只不过,汉室衰微,政治腐败,袁绍还是位列大将军何进之后 。尽管如此,在那个十分看重门第的时代,袁绍仍是一呼百应,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袁绍的失败很令人惋惜,也让人有些不可思议 。因为早年的袁绍还是很有些英雄气概的,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般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想当年,大将军何进一再受十常侍陷害,好几次差点丢了性命 。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袁绍挺身而出:“愿借精兵五千,斩关入内,册立新君,尽诛阉竖,扫清朝廷,以安天下 。”
人就是这样,没有拖累,行为做事也就无所挂碍 。袁绍虽然名气不小,却没有自己的兵马,诛杀十常侍还要向何进借兵 。手头拮据,内心丰富 。袁绍此时,意气风发,英雄盖世,敢说敢做,丝毫看不出后来“色厉内荏”的迹象 。问题在于:何进屠夫出身,从来胸无定见,几经辗转,最终还是被十常侍诱杀 。何进已死,权力尽归十常侍所有 。袁绍不仅没有退缩,反而奋不顾身,与曹操一起,杀入宫中,将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尽皆诛杀 。不幸的是,杀死了一群狼,又引来了一只虎 。董卓借勤王之机,顺利进入朝堂,很快权倾朝野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董卓就想废掉汉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 。结果丁原仗吕布之勇,坚决反对 。后来董卓用计,策反吕布,刺杀丁原,从此一手遮天,再无顾忌 。
按说在这个节骨眼上,董卓权势如日中天,更兼其恐怖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朝堂之上谁还再敢说半个不字 。但袁绍就是袁绍,从来不失英雄本色 。当董卓再次提出废立之事时,别人都不敢说话,唯独袁绍应声而出:“汝欲废嫡立庶,欲为反耶 。”见还有人反对,董卓不禁大怒:“汝视我剑不利也?”见此,袁绍毫不想让,拔剑说道:“汝剑虽利,吾剑岂不利也?”情势危急之际,幸亏蔡邕从中相劝,双方才各自罢手 。袁绍经此力争,不能得手,只能匹马奔冀州而去 。想袁绍此时,虽有四世三公之名,终究实力太弱 。而董卓把持朝政,又有吕布等人助纣为虐,真要撕破脸皮打起来,袁绍肯定赚不到半点便宜 。但也正是因为身处如此险境,犹能慷慨激昂,才恰恰表现出袁绍的勇敢和无畏 。诛杀宦官,抗衡董卓,都绝非等闲之辈能做得出来的 。后来就不一样了,回到地方之后,因为祖上有名,四方仰慕,队伍很快壮大,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前,袁绍手下已经有田丰、沮授、许攸、审配、郭图、颜良、文丑等一班文臣武将,兵马钱粮更是不计其数,阵势之大,影响之广,天下独此一家 。
事业做大了是好事,但由此带来的负担也越发沉重 。随着这个集团的不断强盛,圈子内部越来越难以平衡,内部斗争开始了 。面对日益显现的内部矛盾,袁绍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到了十八路诸侯会师洛阳的时候,大家因为“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就理所当然地推举袁绍做了盟主 。俗话说:买卖好做伙难搭 。按说袁绍号令诸侯,机会千载难逢 。运筹好了,不仅可以消灭董卓,收编队伍,壮大实力 。而且还可借此纵横天下,入主朝廷,把持朝政 。到那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不是曹操,而是袁绍了 。但袁绍面对天下精锐之师,却显得无所适从,难以决断 。十八路诸侯的各怀异志,让袁绍伤透了脑筋 。最后,队伍解散,各奔东西 。
【官渡之战:袁绍的英雄气概都跑到哪儿去了】
回到河北,袁绍继续做他的诸侯王,内部矛盾更加突出 。袁绍当然不会明白,从来树大招风,在那个群雄竞起的当口,占据这么大的地盘,别人哪能不眼红 。但这时的袁绍,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威武雄壮的袁绍了 。内部关系理不顺,斗争日趋白热化 。手下人才不少,却各打各的算盘,总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尤其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此袁绍不仅不能乾纲独断,反而听之任之,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 。内部不团结,人才越多越麻烦 。更要命的是,袁绍养尊处优,未老先衰 。袁绍不比曹操,处处充满危机,既要亲自率兵东征西战,又要时时提放来自朝内不时射来的暗箭 。袁绍更不比刘备,四处奔波,寄人篱下,久走江湖,内心已经打磨的极为坚韧和光滑了 。
- 伊阙之战的历史背景:秦国进一步蚕食韩魏两国
- 是谁首先说服了孙权抗拒曹操?赤壁之战的缔造者
- 袁绍和曹操的差距有多大?官渡之战显示双方差异
- 解密:四世三公的袁绍部下为什么总善于窝里斗?
- 解读明末川浙军浑河之战:抗击金兵的悲壮诗篇
- 楚汉成皋之战在哪两位统帅之间展开?
- 揭秘:三国夷陵之战为什么诸葛亮没参加?
- 赤壁之战的真相:草船借箭是假的
- 垂沙之战的历史评价:楚国舍弃了大片边境领土
- 揭刘备关羽的兄弟假象:荆州之战实为借刀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