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MBTI爆火 这样贴“标签”真的好吗?( 四 )


MBTI测验必须二选一
北青报:心理学的人格测试量表有很多种 , MBTI相比其他测试的优缺点在哪?
王芳:要评价MBTI , 需要先说说心理测量的一些基本知识 。 编制这种基于自我报告的问卷式的测验 , 首先要对要测量的对象进行定义 。 之后要确定要测量的这个对象的结构维度 , 也就是这个心理构念到底表现在哪里 。 有两种方法可以知道心理构念的维度 , 一种是大五人格词汇学研究的模式 , 自下而上 , 根据对词汇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五个特质 , 再进一步根据这五个特质的特征去编制相应的测验题目;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 , 基于某种理论已经提示好的结构维度来编制题目 , MBTI就是这一种 。 该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划分的8种心理类型为基础 , 从而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付诸实践 。
一个测验具有理论基础是值得赞赏的 。 但荣格的理论已经比较久远了 , 而且是基于临床观察和内省提出来的 。 换句话说 , 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实荣格一开始提的8种或后来扩展到的16种类型真实存在 , 以及它们到底代表着什么 。
有研究者将大五人格测验和MBTI放在一起施测 , 发现二者在维度层面存在关联 , 但MBTI没有涉及到和神经质有关的内容 。 这一结果说明 , 在维度层面上 , MBTI测量的内容可以为大五所覆盖 , 同时这个研究也专门提到 , 没有证据证明16种类型的划分是合理的 , 因为维度与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几乎都不显著 。
然后涉及到编题 , 大家做的大五人格测验 , 就是看完那句描述的话之后你要在一个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7点量尺上打分 。 在这种方式里 , 反应是一个等距的连续体 , 因为多数人都不是极端的是或否、同意或不同意 , 允许受测者比较精细地表达出自己的状态 。
而MBTI测验是必须二选一的迫选反应方式 , 就是计0或1 , 只要你外向的总分超过内向的总分 , 就会被归为外向 。 不管超过了10分还是只多了1分 , 结果都是一样的 。
效度证据不够明确
北青报:从专业的角度如何看待MBTI测试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王芳:一个测验的质量怎么样 , 关键是看两个指标:信度和效度 。 信度里最常用的是重测信度 , 也就是说一段时间内多次测量的结果要一致 。 MBTI的重测信度的确经常受到质疑 , 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它是强行把人分类的 , 那么下次做的时候只要有几个题你改了答案 , 从A换成B了 , 最后结果就可能被归到另外一类去了 , 特别是那些本来就处于中间的人 。
此外 , 目前来说 , MBTI的效度证据也是不够明确的 。
北青报:一些年轻人测试MBTI后 , 用测试结论来进行社交 , 被认为是“人格标签化” , 这种方式是否可取?
王芳:近几年我也常会在别人递过来的名片上 , 甚至报考硕博士学生的简历上看到四个字母 , 代表着他们的MBTI类型 , 就像盖章一样 。 网络的某些群组里也能看到 , 某一类型的人会热烈地聚在一起 , 不停讨论“我们这个类型的人怎样怎样” 。
这个过程会导致群体极化 , 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 , 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 , 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那个标签贴得更紧更深 。
但荣格主张 , 如果你是某一种类型 , 只不过意味着这一种在你的外显行为表现上占据了上风 , 而跟它对立的另一种则潜藏在潜意识中 , 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要达到他所说的“自性化” , 就要去了解和发展另一面 , 以让二者获得平衡 。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 , 分类让人们形成不同的群体 , 对于标签的深信不疑让人们自我固化 , 这又要如何去接触和发展另一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