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必要读二十四史,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已经回答 。
如何阅读二十四史,或者说如何阅读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的史书,其实早有一位先贤指明了道路 。
一代大家苏轼,其实当初读史书也苦不堪言 。他曾写过一首《夜梦》,前六句是这么写的: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
此诗写于苏轼刚被发配儋州之时,心情郁闷,夜里做了一个噩梦 。他梦见自己回到童年,被父亲逼着读《春秋》 。《春秋》何等微言大义,岂是一个小孩子能看懂的?父亲给的要求,是通读一遍,结果苏轼哼哼唧唧,才读到鲁桓公、鲁庄公——《春秋》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小苏轼这才读了四分之一不到……难怪吓得差点心肌梗塞 。如果那时候有知乎,大概苏轼也会发个和题主一样的问题,抱怨《春秋》这么呆板乏味的书,该怎么读下去才好 。
时过境迁,几十年后,又有一个陷入同样困境的年轻人出现了 。
这个人叫王庠,字周彦,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女婿 。
王庠是个学霸级的人物,七岁就能写文章,水准不输成人 。十三岁那年,父亲因直言诤谏,被贬官去世 。这位少年愤而发下宏愿:要闭门读书,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 。
轼对这位侄女婿很看重,生怕他空有读书之心,却无读书之法,特意写信过去,淳淳教导自己的读史书之法 。苏轼在信里是这么说的: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
这段话,可谓字字珠玑,值得反复揣摩 。
史书浩如烟海,什么内容都有,若是漫无目的去翻看,时间精力姑且不说,吸收效率也会特别差,很快就疲了,所以你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带着一个特定的目的去读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
苏轼给的建议是,一本史书,要读很多遍,每一遍都只专注于一个层面,所谓“每书数过,一意求之” 。想研究政治政策,就着重于书中的奏章言论;想搞懂典章制度,就着重于书中官职升迁礼仪往来,想看明白地理建制,就着重于书中的地名沿革山河变动 。
苏轼自己,就是这么读书的 。曾经有人问他,你这么博闻强记,别人能学吗?苏轼没藏私,举了一个读《汉书》的例子:
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 。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
你看,苏轼读史书,目的性非常明确,要么侧重于政治,要么侧重于人物、官职、军事、经济,每次一件任务,几遍下来,《汉书》就算是吃透了 。
苏轼的目的性强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个同乡的少年才子叫唐庚,路过定州,去跟苏轼请教 。苏轼问他最近读什么书呢?唐庚说:“《晋书》 。”然后咣咣咣地讲起来, 苏轼突然来了一句:“里面有什么好听的亭子名吗?” 把唐庚给吓了一跳,再一想,真答不出来 。
唐庚回去琢磨了半天,才领悟到这是苏轼在教他读书之法,大为感叹 。估计苏轼当年读史书,其中有一遍,是专门研究里面的建筑物名称——竟细致到了这地步 。
说白了,只要你带着目的,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以对资料有所取舍,专注一道 。反复几次,吸收效率才高 。
- 牛吃了大量玉米粒该如何处理?
- 《曾国藩家书》背后有委屈:家书成宣泄的渠道
- 如何提升品牌形象
- 黄瓜病毒病有什么症状,怎么防治
- 陆丰市西南镇青塘村使用方言《军话》源于?
- 《晴天》歌词?
- 保育员应如何指导幼儿正确洗手
- 影帝家的四岁小萌娃在线阅读,九个月宝可以使用小萌娃腹泻保健贴吗
- 新门店如何谈租金
- 叶圣陶的简介50个字 叶圣陶《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