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二十四史》?现在有读《二十四史》的必要吗?( 二 )


苏轼把这种读书法叫做“八面受敌” 。典故出自《唐摭言》里称赞吴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敌”,意思是水平太高,八面来敌也可从容应对 。我倒觉得,这个命名也许还能解读出第二层意思: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任凭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盯着我想要的读 。
再结合苏轼在《稼说送张琥》里说的那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 大器可期 。
【如何阅读《二十四史》?现在有读《二十四史》的必要吗?】顺便说说我自己的体验 。
有一本书,叫做《隋唐两京坊里谱》,是一位现代学者杨鸿年写的 。他以《长安志》和《两京城坊考》为基础,加上大量新发现的史料、文物、碑刻,对隋唐长安、洛阳两座城市的几百个坊市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每一坊曾住过什么人,开过什么店,有什么寺庙道观,出过什么灵异事件,都做了一一整理 。
这本书很见功力,可是也着实枯燥,它的呈现方式是这样的:
基本上就是大量资料的罗列,读之味如嚼蜡 。我几次发下宏愿要读完,结果都半途而废 。
后来我决定写一部长安背景的小说,拿出这本书做参考 。这一次翻阅,却爱不释手 。因为我脑子里有一个故事的雏形,危机该如何展开?主角在哪一坊遇敌?他往哪里走才能逃避追捕?是不是还有水路可走?带着故事读这本资料,让整个情节的关节徐徐都接了起来 。甚至里面的一些不经意的小记载,还能给我提供更多灵感 。
比如下图这条记载,原来看的时候,我只是一带而过 。但在构思小说时查到这里,我眼睛一亮,长安郊区的一处墓葬群落,虽无坊里之实,却被当时的居民以“上好里“称之,这不就是阴宅鬼里吗?放在故事里,实在是一个天造地设的阴森场景,能生发出许多生离死别的桥段 。
于是连带着,我又把隋唐墓葬仪式、白居易年谱和长安地理捋了一遍 。
后来小说写成什么样姑且不论,但我对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与风貌已谙熟于心,哪有酒肆,哪能招妓,招了妓去哪里租牛车,去何处游玩,听什么小曲,给多少缠头,都熟稔得很 。倘使突然穿越回去,我也能像自家附近那么熟悉 。
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并不觉得有多痛苦,因为别有用心 。
这就是”八面受敌“读书法的威力 。
最后借苏轼写给王庠的话劝告一下:
甚非速化之术 。可笑可笑 。
读书不是速成的,再好的办法,也得持之以恒 。以苏轼的才学,还要时时抄录汉书,何况我等 。朱载上有一次去黄冈拜访苏轼,正好碰到他在抄书,回来跟自己儿子感叹说:“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天才都这么努力,我辈岂不更得加油?你见过凌晨三点的黄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