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辛弃疾为何在临死之际连喊三声杀贼!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南宋著名军事将领词人、豪放词派代表人物,在文学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代表作品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清平乐·村居》等 。
辛弃疾现存词600余首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词人、军事家和政治家 。
英雄虎胆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 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 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 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
网络配图
初到南方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 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 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 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也越来 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
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 。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 。另外," 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 。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 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 饶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
隐居生活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笑傲山林的隐逸高人,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 。但是,作 为一个热血男儿、一个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 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 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 。宁宗嘉泰三年 (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 。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 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线镇江任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