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了在弱肉强食的现实面前争一席之地,重金网罗天下人才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卫国的一个贵族,公孙鞅,又称卫鞅的壮年男子,便成了这重赏之下的勇夫 。这也并不奇怪,老百姓盼望着风调雨顺,甚或学些磨豆腐一类,便一很知足了,过去识文断字的想中秀才,秀才又想中举人,进士 。贵族想着领兵挂相印,其实都是一种心态 。据说卫鞅年青时,心中的偶像便是李悝,吴起一类不安份的人 。他现跑道卫国,做了一个类似于国务院总理的秘书一类的小吏 。这对持才自傲的他简直是一种折磨,可在这折磨中,他却看清并学会了升官的窍门,即朝中有人才能做官,要是朝中没人,那也的绕来绕去“托”人,被托的人大概就是当今的“托儿”之类 。
虽然秦寿公招贤纳士是否真心,可吃过这方面亏的卫鞅,还是托了一个和秦寿公关系很好的景监来为自己铺路,当路子铺好后,见了秦寿公就心里有底了,见面就把仁义道德,尧舜禹汤之类地经纶大讲一通,可正当他讲得兴致正浓的时候,秦孝公竟打起哈欠来,根本就不听,既然给人当托,还得当到底,在卫鞅的哀求下,“托儿”还是发挥了作用,寿公答应,过几天再见一面 。
公元前338年(周显王31年,秦孝公24年),秦孝公病重欲传商鞅 。商鞅不敢接,太子驷即位,就是秦惠文王 。太子驷本来是反对新法的,为此,他的师替他顶了罪,如今,秦惠文王就以谋叛罪下令逮捕商鞅,后来处以五牛分尸的极刑 。
商鞅的个人结果,正好被赵良言中了 。
【商鞅之死:商鞅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何被残忍分尸?】
这里面有两个概念,特别应当引起现代的中国人的注意,因为第一种概念,已经被识字的秀才——所谓的文化人及不识字的农夫村姑以小调戏曲秦腔一类的形式直到我现在用笔写(公元1997年)的时候,还在各种庆祝会上歌唱着;如李帽更换太子,下河东等,不一而足 。
所谓第一种观点,便是由中国的传统的正统观念所引发出来的知思图报,视为知己者死,为爱情牺牲了整个青春年华而独守寒室的王宝钏的形象,现在还在电视上被秦腔大师吼个没完,等等这一切,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美德,又是一切中国人的悲剧,特别是那最早觉悟起来,并也打算学着商鞅的变法使社会进步,但正如赵良分析商鞅时所指出的,一旦脱离人民,就没有好下场:而现在的人民,不但要看你怎么做(因为表面上艰苦朴素,背地里却干着花天酒地的勾当),更需要一个说法,即一个观念,虽然一时半会拿不出个说法来,但不要紧,只要你向人民说清:我们现在还在总结,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尽量在这一点上争取人民的谅解,人民才不至于象民国被连年混乱的时候,家里攒一箩筐旗子,窗户底下喊让挂谁的便把谁的拿出来挂;问题的另一面,是出发点的问题,即呼吁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社会的繁荣昌盛,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还是象秦孝公和尚鞅搞的那一套,都打着改革的旗号,以今天,而各自心照不宣干着的勾当?
和孝公病重,想传位于商鞅,而商鞅不敢接,难道是秦孝公不够意气,商鞅胆小?都不是的,是以思想为背景的传统的群体意识,在指挥人的社会政治生活 。谁来继位,难道是一位生死的老人的一句话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吗?远非如此!虽然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特点和神话传说,但基本上是以家族方式来解决的,这就是皇帝的儿子远是皇帝!虽然被皇帝折腾得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可也得口是心非地呼喊“万岁、万万岁!” 。虽然也有些做皇帝,事情做得过分了些,以皇帝家族为核心的集团,用流血或不流血的方式换一位新皇帝,但,这是冒着大危险的事情,如周公和西汉时的霍光等 。话又说回来 。孝公难道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正好相反,他自己最清楚不过了,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我够朋友;二、好和好散 。你名利都得到了,要么趁早滚蛋,要么玩完 。
- 战国名臣公孙鞅和公孙衍比较谁更胜一筹?
- 揭秘:忽悠千年的曹操第一绯闻究竟是真是假?
- 揭秘:究竟是谁在藩王叛乱后把诗仙李白送进监狱?
- 战神白起之死:这两个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洪七公与欧阳锋的五次交手究竟谁更胜一筹?
- 秦时明月里的朱家究竟是何等英雄人物
- 刘禅阿斗的身世之谜:阿斗的生母究竟是谁
- 北齐高洋的疯癫究竟是家族遗传还是下毒
- 义和团和晚清究竟是什么货色?看看聂士成的死就明白了
- 商鞅变法的反对派秦国甘龙究竟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