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是投降于禁的结局却迥然不同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役大家都不陌生,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甚广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津津乐道关羽的威震华夏、于禁的狼狈窝囊 。有多少人想到作为此时此刻胜利一方的关羽曾经也同样有过兵败投降,屈身事敌的经历 。可结果却是关羽的投降不但没有成为他光辉一生的污点,反而给其留下了忠肝义胆的美名 。而投降后的于禁之命运可谓是悲惨至极,令人叹息 。
于禁投降为什么不被世人所认可呢?
网络配图
其一,于禁投降对不起曹操 。可以说,三国时期,因为受到君主猜忌和排挤,或者不满故主无能、选择弃暗投明的降将们也不在少数 。典型的例如张郃、姜维等,他们都是属于在老东家那里混不下去了,或是因为不受重用、或是因为受到同事排挤,才选择投降的 。后来事实也证明张郃得到了曹操重用,并且成为曹魏集团的重要军事将领,他的老上司袁绍也确实没有个好下场 。那么曹操对于于禁如何呢?
简单介绍一下于禁这个人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人 。根据《三国志·于禁传》的记载“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 。简单来说,于禁跟随曹操多年,可以说是个相当有本事而且为曹魏前期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 。襄樊之战时,于禁已经官至左将军,受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此待遇不亚于刘备对于关羽、张飞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对于于禁是给予了最充分的器重和信任的 。而且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英武善断、豁达大度,用人各因其器,不念旧恶,不失为一代英主,也不存在什么弃暗投明的情况 。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而言,曹操应该来说都是对得起于禁的 。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得知于禁投降关羽之后,才会发出“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的哀叹 。
其二,于禁投降的同时,身边却有庞德这么一个愣头青作为对比 。可以说,庞德的慷慨赴死,“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 。”使得于禁投降的儒弱、失节一面进一步放大,两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寿对于禁的评价是“于禁最号毅重”,于禁曾经也是英勇善战,身先士卒 。然而到了晚年,却反不如庞德,也许是因为人到了暮年,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了吧 。
网络配图
再来看看关羽的投降为什么受人认可呢 。
关羽被擒的时候,刘备投奔袁绍,当时徐州城破一片混乱,关羽很难得知刘备的具体去向 。也就是说关羽是在不知刘备生死的情况下投降的,我们也就可以假设,如果当时关羽得到刘备已死的情报,很可能关羽也会选择以死殉节 。而令人敬佩和赞赏的还是他后来用行动回报了曹操的不杀之恩,舍弃荣华富贵千里迢迢重投一穷二白的刘备 。用他自己的话说:“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何谓忠义无双?关羽展现出来的臣节甚至打动了极重人才、千方百计想留下他的曹操 。关羽暂时的投降只是牺牲一时的名誉,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能真正回到刘备身边,用一生回报刘备知遇之恩,无愧天地 。
我们无法回到建安二十四年于禁投降的那一刻,同样也无法得知当时这个老将军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无论是什么原因和理由导致了他的投降,他人生最终的悲惨结局都使得我们惋惜和感叹 。三国志记载了于禁晚年的情况:“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 。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 。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鄴谒高陵 。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 。禁见,惭恚发病薨 。子圭嗣封益寿亭侯 。谥禁曰厉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