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悲剧的末代摄政王载沣:载沣为何被慈禧选中( 四 )


当然 , 载沣推行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持爱新觉罗氏的江山 。当时局势鱼烂不已 , 问题丛生 , 所以改革宜缓不宜急 。他先从整肃吏治、恢复经济、训练新军等方面着手 , 以期大清国能从沉疴中逐渐好转 。不过 , 诸多举措显然已不能满足国人的胃口 。倾向改良的士绅们不断上书请愿 , 要求速开国会 , 革命人士则不时发动暗杀、起义 , 星火已成燎原之势 。载沣自然成为紫禁城里最为忙碌的人 , 一边同立宪派人掰手腕 , 希望放慢宪政进程 , 一边又与革命党人赛短跑 , 扑灭各地起义硝烟 。
然而 , 一切注定都是徒劳 , 清朝已到了该寿终正寝的时候 , 这不是一个摄政王所能改变的 。
辛亥革命爆发 , 时局急转直下 , 袁世凯乘机强势复出 , 牢牢掌控了军政大权 。形势逼人 , 载沣绝望了 。1911年12月6日 , 他向隆裕太后交还摄政王的印章 , 请求下岗 。
辞呈获准 , 载沣回到家里 , 对家人说:“从此就好了 , 我也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看似一句自我安慰的话 , 背后其实隐含了太多的辛酸与不甘 。也许因为年轻 , 载沣的政治经验欠缺 , 政治智慧不足 , 政治眼光有限 , 但是 , 过于严酷的现实根本没有给他完全施展才能的机会 。他在心里暗暗地埋怨:上天为何如此吝啬 , 只留给我不到三年的时间!
这就是载沣 , 一个生不逢时、注定悲剧的末代摄政王 。面对命运 , 他唯有无奈地投子认输 。
孙中山周恩来盛赞载沣
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 。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 , 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 。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和人民的意愿 , 客观上有利于革命 。到了民国以后 , 贵族和遗老中有人不遗余力地进行复辟大清王朝的活动 , 但载沣却始终没有积极参与 。这一点也是难得的 。
载沣后来作为一个平民 , 作为溥仪的父亲 , 如果他移住长春去依靠他的儿子 , 在人情上是说得过去的 。这同溥仪去当“皇帝”是不同的 , 同溥杰等人为“满洲国”效力也不一样 。但他毕竟是一位政治家 , 是一个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 。他在日伪的统治下没有屈从日本人的一再劝诱 , 坚持不去东北 , 在政治上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 。在这件事情上 , 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 , 政治胆识和魄力 。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