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定悲剧的末代摄政王载沣:载沣为何被慈禧选中( 三 )


载沣同袁世凯的矛盾由来已久 。当年光绪倡导的戊戌变法 , 正是由于袁世凯的出卖而横遭夭折 。光绪后半生凄惨的瀛台岁月也是“拜袁世凯的告密所赐” 。况且 , 若想树立权威、巩固统治 , 就必须握有军权 , 而当时袁世凯统领北洋六镇 , 天下半数军队听命于他 , 所以不除掉袁世凯 , 载沣就不能独揽军政大权 , 便不是名副其实的摄政王 。旧仇新账一起算 , 袁世凯似乎凶多吉少 。
既要夺权报仇 , 又不能引发政坛地震 , 多方掣肘 , 载沣也只能选择折中之举 , 让袁世凯“下岗待业” 。虽然没有彻底铲除这一大毒瘤 , 但是毕竟让他消停了一段时间 , 载沣也算是对清末政局作出了一大贡献 。
第三把火——处理叔嫂关系 。
隆裕的能力不能和慈禧相提并论 , 却事事效仿慈禧 , 时不时过问朝政 , 要求载沣向她定期汇报工作 , 并煞有介事地指手画脚 , 给载沣下达“最高指示” 。起初载沣碍于情面 , 尽量敷衍 , 后来隆裕越管越宽 , 居然开始私自决定军机大臣的任免 。这下子可激怒了载沣 , 他决定“零容忍” , 不再同嫂子周旋 , 径直搬出慈禧的那道懿旨 , 告诫隆裕:只有朝廷重大事件 , 太后才能出面商议 , 这些具体政务 , 不必烦劳大驾 。虽然没有明说 , 但隆裕心知肚明 , 这是载沣劝她安守本分 , 不要越位 。隆裕为人色厉内荏 , 一见载沣态度强硬起来 , 也就不再多管闲事了……[详细]
颁布《新订内阁官制》 , 组建“皇族内阁”
接手这个国家时 , 大厦将倾 , 内廷宗室矛盾 , 朝堂朋党纷争 , 外部列强凌辱 。尤其是已开民智的地方诸侯和地方代表 , 天天叫嚷“立宪”、“速开国会” , 请愿代表有的断指血书 , 有的要到北京“自焚” , 真是闹得天翻地覆 。到1911年 , 已是第三次请愿“开国会”了 , 有的代表们已经开始直接叫板 , 发出了这样的口号 “如不速开国会 , 汉唐元明末造之祸 , 必将复见于今日” 。
5月8日 , 清政府颁布《新订内阁官制》 , 裁撤军机处 , 改设责任内阁 , 下置外务、民政、度支﹑学、陆军﹑海军、农工商、邮传、法、理藩等10部 。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 , 徐世昌、那桐为协理大臣 , 善耆、载泽、载洵、荫昌、溥伦、寿耆、梁敦彦、唐景崇、盛宣怀等为各部大臣 。国务大臣共13名 , 其中满族占7名 , 汉族4名 , 蒙古1名 , 汉军旗1名 , 而满族中皇族又占5名 。军政大权为皇室贵族掌握 , 故称“皇族内阁” 。
对“皇族内阁”的出台 , 立宪派的梁启超都愤懑至极 , “诚能并力以推翻此恶政府而改造一良政府 , 则一切可迎刃而解 。”它的成立 , 表明清廷无意立宪 , 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 , 这一事件直接导致反清革命 。
输给了天意 , 却顺潮流逊位 , 让爱新觉罗家族全身而退 。
一个生不逢时、注定悲剧的末代摄政王
载沣是真心希望改革的 , 而且表现出非常诚恳的姿态 。1909年5月 , 这位26岁的摄政王 , 在一次答谢各国使节和日本亲王的皇家宴会上 , 与各国代表一一握手 , 极具亲和力 。他希望各国支持自己的改革蓝图 , 献计献策 。这种友善而开明的面貌是清代历届统治者中所罕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