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的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

牧野之战,《史记》中记载,商纣王的军队七十万人临阵反戈,非常富于戏剧性 。但是我们从考古学发现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种解说 。
商纣王,在殷墟甲骨文中被称为“帝辛” 。关于商纣王的无道,比如酒池肉林,比干剜心之类的演义,大家都非常熟悉 。可是从甲骨文金文来看,纣王似乎并不是一个无能的君主 。郭沫若早就指出,从甲骨文金文来看,纣王在克商之战的前20年,几乎不断地和东夷南夷(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的叛乱作战 。长期的战争让商国国力亏空,给了位于陕西的周国这个蕞尔小邦以可乘之机 。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牧野之战中,两国的用兵策略非常的不一样 。商纣王知道武王攻来的消息,集中了全部的兵力驻守国都 。他象往常一样,把散兵游勇老弱病残放在军阵的最前方 。他计划利用人海战术先消耗掉周国的一部分战斗力,然后再用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和周人决一死战 。
周国最重要的军师,就是吕尚,也就是传说中的姜太公(姜子牙) 。姜太公是一个非常老谋深算的战略家 。他曾有一部非常有名的《太公兵法》,据说汉代曾传到张良的手上 。这部兵法在后来亡佚,否则我们必然能从中看见牧野之战的细节 。不过即使是靠后世零星的文字记载,加上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布局的印证,我们仍然能多少恢复一点姜太公用兵的细节 。
姜太公一定刻意琢磨过商纣王用兵的习惯 。周人的军阵形状,就像是一把长剑,最精锐的部队,最强的战斗力被放在剑的尖端 。姜太公用长剑最强的锋去冲击纣王军阵前部的散兵游勇 。那是一场激烈已极的大战,阵亡士兵的血流遍了整个牧野,在严寒的天气里都没有结冰 。在周人决死的冲击之下,纣王的战略部署显出了他的失误 。商国军阵前部士兵是最弱的,他们在武王军队的锋锐进攻之下溃败,引发了战局的倾覆 。逃散的商国军队就像是决堤的滔天洪水,直向商国军阵后部烟尘滚滚地回卷 。万千的逃兵反戈而乱,烽火燎原,瞬间就成了大势已去 。
再往后的故事,《史记》里记载得很清楚,商纣王战败,退到商邑内的鹿台,用玉璧环绕住自己的身体,点火自焚而死 。周武王用箭射纣王,用“轻吕”剑击刺,用青铜钺斩下纣王的首级,如此等等,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
【武王伐纣的内幕:七十万奴隶倒戈只因是战术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