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山色有无中王维的诗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 四 )


在西方艺坛 , 以现实主义为创作方法的作品注重真实的描写 , 追求刻画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 , 这对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积极的影响 , 但同时也带来一些弊端 。一些西方艺术家认为 , 这样做不易让审美受体生发出自己的想象力 。于是 , 印象派、荒诞派、达达派等艺术流派纷纷出现 , 连早期倾向于现实主义画风的毕加索 , 后期的作品也愈来愈抽象化 。当然 , 要尊重不同艺术风格 , 并可吸收借鉴彼此的优秀成果 。如吴冠中先生在画作中吸取了西方艺术界的一些观念和技法 , 并将其与我国传统观念技术相结合 , 便在艺坛中独树一格 , 为我国美术乃至美学理论的发展 , 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传统艺坛 , 特别是诗坛,在创作方法上更重视“虚实结合”的手法 。所谓“实” , 是按照审美客体的形态描写;所谓“虚” , 是作者特意给审美受体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 , 这是“不写之写” 。例如 , 西方教堂画着的天使形象 , 是在小孩的肩上长出一对翅膀;而在敦煌壁画上的天使“飞天” , 则只画少女横躺在画面上 , 身后有一条飘动的衣带 。她们没有翅膀 , 观众却能从飘带中想象出她们是飞动的天使 。又如我国的水墨画 , 如果要表现山峰的高峻 , 往往在山腰中留出一大片空白 , 观众便感知到这是虚写中的云雾 , 从而想象出高山的真实形态 。
传统的优秀诗篇 , 也往往是以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来表现祖国山河壮阔的气象 。如王维的《汉江临泛》 , 以“江流天地外 , 山色有无中”两句 , 描写襄阳汉江一带的山川浩淼的景象 。江流与山色属实写 , 至于长江如何奔流在天地之外 , 山色如何掩映在云雾之中 , 则是作者以虚笼之笔留下一片空白 , 有意识地引导读者通过想象领悟山川的壮阔 。此外 , 李白“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杜甫“星垂平野阔 , 月涌大江流” ,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 波撼岳阳城”等名句 , 都是以虚实结合的手法 , 启发读者从诗句中“看”到山川形胜的神采 。
在唐代众多的优秀诗人中 , 王维最懂得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描绘祖国的大山大川 。他所写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 , 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 ,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 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 , 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从山的高处写起 , 首句以神话入题 , 引导读者想象终南山之高 。接着实中有虚 , 诗人从终南山上望过去 , 写的当是实景 , 可是它一直伸展到“海隅” , 那是不可能出现之景 , 便化实为虚 。第三、四句 , 诗人写他从山峰上走下 , 发现自己走在云里雾里 , 这既是记录当时实在的景象 , 又虚写山景的变化 , 让读者像看山水画一样 , 从朦胧的一片空白中感悟到云雾的开阖变化 , 想象到终南山的高耸入云 。第五、六句是对山景的实写 。第七、八句更加意味深长 。诗人说 , 他下山寻找歇息的地方 , 这时碰到了在山上砍柴的樵夫 , 他便隔着山涧相问 。这句的奥妙之处在于 , 他实写“隔水”之景 , 隔着涧水不能跨越过去 , 不能“执手问樵夫” , 显然他们只能高声对答 。而那问答没有写出的声响 , 便以虚无衬托大山的空寂 。在唐代 , 士人们往往在终南山隐居 , 把这里视为遁世之所 。“诗佛”王维正是以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段 , 描绘出终南山这祖国名山独具的风貌和空静的意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