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幕后真相

“少年悬印”
无论对于东西方历史 , 1644年都可谓决定命运走向的一年 。在英格兰 , 克伦威尔指挥的英国国会军在7月2日于马斯顿荒原一举击溃王军 , 这次转折性的胜利导致5年后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一世走上了断头台 。万里之遥的中国 , 史书上这一年纪年有崇祯十七年、永昌元年、顺治元年 , 此外还有一个地方政权大西朝大顺元年 。
《明史》记载 , 1644年正月初一 , 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国 , 国号大顺 , 改元永昌 。7天后 , 李自成就率领百万大军出西安 , 渡黄河 , 分兵两路长驱北京 。此时关外满清数十年的袭掠已经让明王朝北部边防摇摇欲坠 , 而1641年明朝又遭遇“三百年来未有之饥荒 , 父子相食”的境况 。1644年一年之内 , 紫禁城的龙椅上坐过三个皇帝 , 直接促成这一历史的人物 , 正是吴三桂 。
吴三桂能够成为影响历史的人物 , 不得不追溯他的发迹史 。其父吴襄为明将 , 而吴三桂在十六七岁时就应试武功并中得武举 , 《庭闻录》里说他“自少为边将” 。他的教生陈邦选也说他“少年悬印” 。
史书说吴三桂勤于读书习武 , “终日无惰容” 。他年少读《汉书》 , 被“仕宦当作执金吾 , 取妻当得阴丽华”这两句话深深打动 。不过李治亭认为 , 吴三桂能够迅速升迁 , 乃由于他家与关东豪族祖大寿一家有亲戚关系 。
网络配图
忠孝和背叛
然而在决定明清战争命运的松山决战中 , 吴三桂前后表现却判若两人 。在初战中 , 洪承畴在小胜后上报朝廷的奏章中称赞:“吴三桂英略独擅 , 两年来 , 以廉勇振饬辽兵 , 战气倍尝 , 此番斩获功多 。”
然而在此后决战中 , 他却未能和主帅兼老师的洪承畴同命运 , 反而擅自撤逃 。尽管他布置有方 , 成为战争中损失最小的一部 , 以至清太宗赞叹他:“吴三桂果是汉子!
得此人归降 , 天下唾手可得矣 。”然而无论如何 , 一向被明朝视为“敢战”的他在决战中逃之夭夭 , 李治亭认为实在“难以解释 , 而最终他竟没有受到朝廷处罚 , 也同样令人意外” 。
事实是 , 当吴三桂迟迟抵达河北丰润 , 崇祯皇帝已于前日自缢于煤山 。《明季北略》记载 , 吴三桂于是感到再去勤王已没有实际意义 , 马上拨转马头会师山海关 。在崇祯下令吴三桂入关前 , 为反驳吴三桂有降清之意的谣言 , 吴襄曾很肯定地说:“三桂忠孝 , 必不至此 。”
明人看重“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 在与清军抗战的最前线宁远 , 城内至今保存着祖氏兄弟在明帝批准下修建的雄伟石坊 。上面“忠贞胆智”、“登坛骏烈”所赞颂的 , 正是在抗清前线与清军死战数十年 , 被俘降清 , 之后反清投明 , 最后再次在绝境中无可奈何就缚于清军的祖氏兄弟 。与祖氏兄弟相比 , 吴三桂显示出更大的矛盾性 。
他曾冒死杀入清阵拯救父亲 , 却也能“冲冠一怒”而与父亲的生命决裂;他曾在与剽悍的八旗兵作战中赢得明清双方赞颂 , 却也会在决定两国命运的决战中抛弃恩师统帅全身而退;他曾在锦州城下用对清兵的战斗来回应恩主加亲戚的祖大寿来信招降 , 表现出在明王朝危难时刻对朝廷的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