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晚年酗酒成性儿子活活被他吓死!

他雄才大略,威名卓著,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但是他的亲生儿子被他活活吓死,谁能料到一代皇帝最后却死于太监之手?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3年―452年在位 。公元422年,拓跋焘被立为太子 。公元423年登基,改元始光 。
在拓跋焘皇帝镇压盖吴起义的同时,发现关中地区的佛寺内藏匿武器,拓跋焘怀疑僧侣与盖吴相勾结,于是在446年下诏灭佛 。宣布佛教为邪教,在各地焚毁所有的佛像和佛经,沙门无少长悉坑之,禁止佛教的传播 。规定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及师巫、金银工巧之人在家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拓跋,不得藏匿 。过期不送,一经查实,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以加强政治控制 。在446年下诏灭佛更是使佛教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
网络配图
鲜卑上层人士多信奉佛教,他们以太子拓跋晃为首,尽力维护佛教的利益 。太子拓跋晃虽下令焚毁了大量寺庙佛塔,却也有意放缓了执行法令的时间,暗中保护一些僧侣逃脱性命,并收藏了一些经文和佛像 。太子拓跋晃与拓跋焘在宗教问题上认识的差异成为几年后的宫廷变乱的诱因之一 。经过拓跋焘的灭佛,北方地区佛教势力一时陷于衰落,直到拓跋焘死后,继位的文成帝拓跋濬颁布了复佛法诏,才得以复苏并发展 。
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诛戮过多,已经感觉自己就是万能的天下大帝 。加上多年酗酒成性,以及中年男人的性情喜怒无常,想杀谁就杀谁,想把谁族诛就把谁族诛,真是处于丧心病狂的状态 。而他却又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 。崔浩倒霉,正撞上有人告他修国史“暴扬国恶”,一怒之下,魏太武帝便率意作出如此残暴、令人发指之举 。由于刑罚严酷,国内曾经几度政治混乱 。
拓跋焘攻南朝时,太子拓跋晃留守平城监国,这位后来被谥号景穆的候补皇帝为人精察干练,信任属下仇尼道盛和任平城 。而拓跋焘最宠信的太监宗爱本性险暴,冒皇帝名义干了许多违法的事儿,宗爱出身低贱,因为犯罪被阉,送进宫中 。他干活麻利、头脑灵活,又长得慈眉善目,对同事很客气,在领导面前很谦恭,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上上下下都喜欢他 。但实际上他是伪装者,面具的背后是阴险、邪恶、狠毒 。
网络配图
宗爱原来是服侍太子拓跋晃 。他作为一个男人,虽然已经“不行”,但心底涌动的欲望还在 。一次,太子拉着一个宫女翻云覆雨时,他忍不住在门外偷窥 。拓跋晃正在兴奋之巅,一抬头突然看到了他那张猥琐的脸,恶心之余,无比震怒,把他贬为低级太监,罚做苦活 。从此,两个结下了梁子 。不久,太武帝拓跋焘外出打猎,带了一批太监,宗爱也在中间,把一切安排妥妥帖帖,恰到好处 。拓跋焘看他反应敏捷,做事周到,是个不可多得的奴才,于是提拔到自己身边 。宗爱施展浑身解数,把皇上的每个毛孔都伺候得舒舒服服 。拓跋焘一离开他,就觉得全身不爽,到处疙疙瘩瘩 。最后升他为中常侍,负责照料拓跋焘的日常生活 。
他和道盛等人关系又紧张,于是“恶人先告状”,拓跋焘一回来宗爱就捏造对方的罪名,皇帝大怒,力斩道盛等人,太子属下多名官员被连坐处死,太子拓跋晃很快就“以忧卒”,其实就是被残暴的父皇活活吓死的,时年二十四 。
史料记载,太子拓跋晃被活活吓死后,拓跋焘一反常态 。他回想起许多年前儿子刚刚出生的时候,为了传承祖制,毫不犹豫的杀死了儿子的母亲 。残酷无情似乎成为了拓跋焘展示父爱的理由,而后悔则是拓跋焘的老习惯,有记载:灭佛之后、诛杀崔浩以及逼死了儿子,拓跋焘都曾表示过悔意 。晚年的拓跋焘经常沉浸在回忆与懊悔之中,而每每此时,在他身边最亲近的宠臣宗爱则只能沉浸在恐惧之中了 。时过不久,拓跋焘又追念起这位太子的好处,常常落泪思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