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谋位之谜:因对清廷不满左宗棠曾想造反

长时间控制军权和地方大权的湘淮大将,诡秘地谋取皇帝之位,既鲜为人知又颇令人费解 。而湘淮大将左宗棠虽然未有谋位的大举,却实有“问鼎”的隐情 。
清廷上层为互谋皇位而生死拼杀,可以说是常有之事 。而长期控制军权和地方大权的湘淮大将,也在紧张而诡秘地谋取皇帝之位,这既鲜为人知又颇令人费解 。其中,湘军的另一个头面人物左宗棠,亦有谋位之想、之行,则更令人难以置信,其谋位的事情也更加诡秘,其过程可谓曲折而漫长 。
网络配图
研究者称,左宗棠先有谋同洪秀全造反的行动 。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广西,太平军挥师北进,势如破竹 。当其兵锋抵达湖南时,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左宗棠有过一番深思,认为天下大乱,首先倒霉的是平民百姓 。他“但愿长为太平有道之民”的愿望破灭,其原因自然不在起义的民众,而是“官逼民反”,“当今国事败坏已极,朝廷上下相蒙,贤奸不分,对外屈膝投降,内部贪污腐化,外敌侵略无已 。各地盗贼纷起” 。另外,左氏作为环境封闭的湖南传统知识分子,对清廷的统治政策一直不满,曾经存有“扶明灭清”的思想 。左宗棠同情农民起义,另一个原因是其科举道路与洪秀全相似,极不顺利 。这段历史因太过隐秘,故而也是一桩秘闻,但无论正史、野史、笔记、演义传闻等等 。所言皆大致相仿,绝非空穴来风 。
太平军攻抵长沙期间,左宗棠曾去拜见洪秀全,共谋大计 。左氏曾劝其“勿倡上帝教,勿毁儒释,以收人心” 。正史方面如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中说:“左宗棠尝投奔太平军,劝勿倡上帝教,勿毁儒释,以收人心……不听,左乃离去,卒为清廷效力 。”范文斓《中国近代史》称:“当太平军围长沙时,左宗棠曾去见洪秀全,论攻略建国策略”,洪秀全不听,左宗棠夜间逃走 。此外,肖一山《清代通史》、张家晌《左宗棠:近代陆防海防战略的实行家》、稻叶君山源《清朝全史》皆有类似记述 。至于野史中的描述,则更为绘声绘色,但中心内容不外乎上述正史所记 。
网络配图
【左宗棠谋位之谜:因对清廷不满左宗棠曾想造反】这件事对左宗棠来说是很严重的:若为清廷知道,这可是灭族大罪;从太平军中逃走,洪秀全对他也不会善罢 。所以,他只好举家隐入深山梓木洞 。清方和洪秀全对他的行踪果然都有反应,最终经骆秉章等极力劝说,左宗棠才勉为其难,在骆幕供事六年 。
咸丰九年(1859),“樊燮事件”发生,咸丰下诏“就地正法”左氏,引起左氏及胡林翼、曾国藩等多人的警觉和不满 。湘军在长江流域独撑局面,而朝廷对汉官汉将放心不下,“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在等着他们 。左宗棠在湖南六年的努力,用潘祖荫的话说“此天下所共见”,而朝廷见到官文的一纸奏疏,便下诏“就地正法”,实令汉员寒心 。左氏在未接上谕前乃负气而走,后诏书下达,曾国藩邀他去安徽宿松大营,胡林翼也赶往此地 。他们在宿松住了二十余日,日夜商讨,其中有多日是曾、左、胡三人摒除他人密谈 。
据左宗棠的后人左景伊分析,他们当时就是商议谋取国家政权,由湘军领袖取而代之,左景伊的《左宗棠传》中记载,其动议者是胡林翼 。胡氏认为,当今之势,满人皇族腐败,已不堪统治全国,而太平天国自天京内讧之后,败势已定 。湘军势力举足之重,待击败太平军后,一定是清政府的心腹大患 。不久前,湘军攻下武昌,咸丰本来很高兴,打算提拔曾氏,而满员则言:“曾国藩以侍郎在籍,犹匹夫耳 。匹夫居间巷一呼,撅起从之者万余人,恐非国家之福也 。”咸丰听后脸色大变,收回了提拔的成命 。所以,与其坐而待毙,莫如先发而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