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能穿黄马褂的只有这些人李鸿章最拉风

清初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推出了各种名誉工具,比如加“巴图鲁称号”、“赏戴花翎”“封爵”“世袭”等,这些做法虽然让受到封赏的人感到荣誉备至 。但是相比较“黄马褂”而言,终究少了一份亲近感,因此打黄马褂上市的那天起,它就被视为无尚的光荣 。
马褂原本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服饰,到了清代,马褂更加流行,它是穿在袍服外面的一种短款上衣,之所以这样设计,是为了便于骑马,这也是马褂一名的由来 。清初,穿马褂的大多是士兵,到了雍正年间,普通百姓也开始喜欢上这种便服 。
马褂一旦被冠以黄色身价便一飞冲天,黄马褂不是谁都能穿的 。因为它采用的是皇家的专用色--明黄色 。因此具有非凡的意义,只有特定的人才能穿着,违反者一律以觊觎皇权罪论处,那是要被杀头的 。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传黄马褂呢?
第一类人:随皇帝“巡幸”的大臣、侍卫 。《啸亭续录·黄马褂定制》中提到:“凡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乾清门侍卫、外班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前引十八臣,皆穿黄马褂 。”这些人穿的黄马褂有一个比较贴切的名字叫“行职褂子”,是为了开展工作而穿的,也可以理解为工作服 。言外之意就是,在伴行皇帝结束之后,就不能再穿了 。这种黄马褂上面既没有图案,也没有任何花纹,而且褂子上的纽是黑色的 。
第二类人:在皇帝行猎时获得赏赐,在咸丰以前,皇帝每年都要到木兰(今河北承德市北400里处的围场县)打猎20天,名为“行围” 。对于那些在狩猎中表现出色者特别赏赐黄马褂,这种褂子被称之为“行围褂子”,这种褂子也只能在行猎时穿着,在其他场合是不能穿的 。
第三类人:战功赫赫或是受到皇帝特别恩宠的人 。这类黄马褂也有个形象的名字叫“武功褂子”,也是我们通常最熟悉的“赏赐黄马褂”,这类黄马褂不像前两种那么容易获得,所以才显得更加高贵 。它是一种意义非凡的服饰,纵观清朝,能获此殊荣的屈指可数,比如大将军傅恒、福康安以及清末的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等人 。这类褂子的纽是黄色的 。
即使这些有功大臣获得穿黄马褂的资格,但也还是有规定的,平时黄马褂要高高供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 。不过他们可以复制一件简易的黄马褂以备公事时使用,而那件货真价实的黄马褂则只有在国家大典时才会穿着 。
第四类人: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员 。通常情况下皇帝特赐某官员黄马褂的诏曰宣读后,被特赐黄马褂的官员须骑马绕紫禁城一周,这种威武而又庄严的仪式,在咸丰年间最为盛行 。
除了以上几种途径外,有时通过捐钱也能获得黄马褂,比如当时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帮助朝廷筹集粮饷后,朝廷就赐给他一件黄马褂 。对于其他人,如果能让皇帝太后高兴,也能获得黄马褂,比如慈禧太后的火车司机就被赏赐过黄马褂 。
而整个清朝最拉风的当属李鸿章那件黄马褂,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谈判《马关条约》,返回驿馆时被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行刺,李鸿章脸部中枪,血染黄马褂 。李鸿章将换下来的带有鲜血黄马褂保存好,并长叹一声“此血可以报国矣” 。
不过说到底,所有荣誉都是虚的,皇帝高兴时什么都能给你,不高兴的时候也可以剥的干干净净,历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
【大清朝能穿黄马褂的只有这些人李鸿章最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