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段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然而一直以来,众多三国爱好者对此却一直争论不休 。争论集中在两点:
1.马谡能力到底如何?失街亭责任是不是全在他一人?
2.马谡是不是必须死?诸葛亮杀马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网络配图
失街亭简史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对外扬言从斜谷进军攻取郿县,并以赵云为疑兵,占据箕谷 。魏明帝曹睿于是派曹真驻守郿 。岂料,诸葛亮采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略,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陇右出兵,一举攻占了武都、天水、安定等地,魏国朝野一时震动 。
为了保证对尚在对峙的广魏、上邽 、陇西等地的进攻,诸葛亮派马谡领王平等抢先占领街亭进行布防,阻止曹军对西面的支援,给正面战场争取时间 。然而,马谡到了街亭以后,却放弃了驻守城池的命令,派兵驻扎在一旁的南坪山上 。裨将王平一再规劝,马谡均置之不理 。
张郃率军赶到街亭之后,发现马谡驻扎在山上,便四面围住南山,并切断了通往山上的水道 。当时正值初夏,天气炎热,山上又没有水源 。不到两三天,蜀军就军心大乱,被张郃乘势击败 。街亭就此丢失 。
街亭的丢失,使得蜀军陷入双面夹击的危险局面中,诸葛亮只得放弃到手的陇右等地,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 。事后,诸葛亮处死了马谡 。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马谡=赵括?
街亭为什么会失守?一般都归结于马谡一人身上 。他狂妄自大、刚愎自用,擅自违背诸葛亮的命令不说,还听不进下属的建议 。只知道照搬兵书所云,从不考虑实际的情形,最终才有此败 。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通常还会举出另一个史料来佐证 。《三国志·马良传》记载,刘备死前曾特意告诫诸葛亮,马谡这个人名不副实,爱夸夸奇谈,不要重用他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所以,结论很明显:马谡只是能说会道,不过是三国版的赵括罢了 。诸葛亮重用马谡,纯粹是一种失误,甚至可以说是任人唯亲的表现 。然而,马谡真的这么弱鸡吗?
网络配图
我们不妨看这么几则材料 。其一,诸葛亮北伐前,曾南征蛮族来平定后方局势,三国演义里的七擒孟获便是对这段历史的加工演绎 。《襄阳记》记载,南征之前,诸葛亮曾问计马谡 。马谡给的建议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这成了诸葛亮南征的基本策略 。
其二,失街亭之后,诸葛亮下令处死马谡 。安汉将军、丞相参军李邈立刻跳出了为马谡求情,”秦国赦免了孟明,于是得以称霸西戎 。楚国诛杀了子玉,于是二世便灭亡了 。”可见,在李邈的心中,马谡乃是与孟明、子玉一类的绝世人才,杀之会动摇国本 。
这并不是李邈一个人的想法 。《襄阳记》里记载,失街亭后蒋琬到达汉中,曾对诸葛亮说,"当年楚国杀了子玉,秦国大喜过望 。现在天下还没平定,就杀死才智过人的名士,不是太可惜了吗!"而且,据《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处死马谡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
好,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到底哪一方才是对的吗?我个人倾向于认为马谡确有能力 。首先,正如之前所说,无论是诸葛亮还是蜀汉的官员如李邈,都承认马谡的才能 。而且,诸葛亮南征时马谡的献计,也确实证明了他的才华 。
其次,刘备所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临终遗言本身就很可疑 。一则,马谡当时虽然有一定名气,但是也仅限于此 。刘备临终前,最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保证年幼的刘禅平稳地继承权力以及蜀汉政权内部的稳定 。他为什么会突然交代了这么无关当时大局的一句话呢?根本说不通 。除非他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
- 大羿除了射日还斩除了哪些为祸人间的怪兽
- 诸葛亮空城计吓退曹军其实是司马懿故意放水?
- 诸葛亮下葬发生啥怪事能把大家吓得魂不守舍
- 斩草为何不除根朱棣将建文帝幼子禁锢宫中
- 三国诸葛亮器重的杨仪是个什么样的人?
- 盘点刘备错过的三位杰出人才其中一人胜过诸葛亮
-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却犯下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 诸葛亮为何不投靠曹操而选择刘备?因为自卑?
- 诸葛亮死后有大臣上奏若他不死早晚会图谋不轨
-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的意思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啥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