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一个吭,这才是失街亭的真相!( 二 )


二则,诸葛亮这个人性格特点是谨慎,如果刘备当真说了这句话,诸葛亮应该会对马谡仔细观察 。然而,《三国志·马良传》在记述了刘备的遗言后,来了一句,“亮尤谓不然”,根本没听进刘备的告诫,依旧与马谡高谈阔论,有时甚至一直从白天谈到晚上 。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失街亭责任完全在于马谡嘛?
既然我们承认马谡确实有能力,那么如何解释失街亭一事呢?通常认为,马谡由于违背诸葛亮的命令,放弃了坚守城池,把军队移到了山上,才导致这场失败 。然而,有两点需要再次说明:
其一,虽然都说军人的职责是服从,然而还有一句俗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这是因为将领面临的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地形、天气以及各种突发情况都是事前不可能预料到的 ,所以将领都会被授予相应的指挥权,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临时决策 。
因此,马谡有权根据自己的判断,改变诸葛亮的事前决策,这点无可厚非 。至于当时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才让马谡做出了这种更改,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 。我们不能因为他最后的失败就断定更改诸葛亮的命令是错误的 。
其二,孙子兵法有云: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地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
按照兵法的一般原则,行军作战,本来就应该占领制高点,以便前面视线开阔,形成居高临下的有利形势 。具体到街亭而言,它地势并不险峻,无险可守 。马谡到达街亭后,登上南坪山,抢占制高点,从军事上并没有错误 。当初定军山一役,老将黄忠就是凭借地势从高往下一举斩杀了夏侯渊 。
所以,一则,马谡根据实际情况出发,违背事前规划并非擅自违反军令 。二则,占据高地的有利地形,符合兵法所言,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 。至于是不是纸上谈兵,这仅仅是主观判断 。
因此,我的推测是,街亭之所以失守,违背命令、擅自驻扎山上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问题出在其他的地方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赵云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
网络配图


在第一次北伐时,除了马谡的兵败失街亭,驻扎在箕谷的赵云也被曹真所败,事后,赵云被贬 。作为叱咤多年的大将,赵云的领军作战能力不容置疑 。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三国志·赵云传》的说法是,赵云“兵弱敌强”,所以失利 。但是请注意,这并不是说赵云的兵力少,进而寡不敌众 。实际上,赵云所率的兵力是超过曹真的 。《汉晋春秋》记载,第一次北伐结束没多久,就有人建议再次发兵,诸葛亮拒绝了 。他这样解释,“大军在祁山、箕谷时,兵力都多过曹贼,然而不能破敌反被敌破,原因并不在于兵力,而是在于人 。”
据诸葛亮自己反思,此次失败根源不在于兵少,而是在于士兵战斗力太弱 。诸葛亮的这番话应该是可信的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看街亭的失败,便有了另外的视角 。无论是坚守城池还是占据高地,从理论上讲,都有自己的道理 。之所以失败,原因在于军队战斗力太弱,使得蜀军虽然占据有利地形,却最终仍被张郃所败 。本文为趣历史原创,未经趣历史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
网络配图


马谡是不是必须死?
马谡该不该死呢?有人说该死,违背军令又丧失街亭,依律可以杀 。也有人说不该死,胜败乃兵家常事,你不能因为一次军事失败就杀人 。不然的话,多少人也不杀啊 。又有人说,马谡属于可杀可不杀的情况 。之所以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是为了给魏延等人一个交代,甚至还有人说这是给北伐失败找一个替罪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