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 , 有据可查的状元约有700多人 。许多读书人的命运因为科举都发生了变化 , 因此他们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 , 书中自有千钟粟 , 书中自有黄金屋 。”
在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 , 也出现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人物 。比如: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则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的郭元振 , 他俩当时年龄都不满18岁;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 , 他直到70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 , 了却金榜题名的夙愿 。
末科状元曾当家庭教师
古装戏中常有秀才中举后借钱发赏的桥段 , 科举制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就是如此 。刘春霖在1904年中了状元 , 而清政府在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 , 因此 , 刘春霖也就成了末科状元 。
在清代状元中 , 刘春霖的家庭出身实在好不到哪里去 。其父刘魁书是直隶省一个老实纯朴的农民 , 清政府腐败 , 总有缴不完的苛捐杂税 , 闹得民不聊生 。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 , 刘魁书投奔保定府一个亲戚家 。通过东求西碰 , 刘魁书总算在府衙里谋到一个差事 。刘春霖兄弟二人留在乡下 , 白天跟伯父一起下地干活 , 晚间便挤在一盏豆油灯下刻苦攻读 。刘春霖跟他的哥哥刘春堂(1903年进士)小时候都很聪明好学 , 一起拜本村刘春熙做启蒙老师 。
刘春霖几岁时就练得一手好字 , 并出口成诗 。他十来岁就头扎红头绳赶集、闯庙会 , 书写对联出售 , 求购者很多 , 有“小书法家”之称 。当时要参加科举考试 , 还有许多苛刻的规定 。比如应试童生必须“家世清白” , 凡娼、优、隶、卒的子孙 , 不得应试 。凡此四种 , 须退免三世后方可应试 。又如 , 应试生在参试前必须办“廪保”手续 , 即要有“廪生”保举 。所谓“廪生” , 是明清时代对那些有资格在县、州或府里领取一定生活费的秀才的称呼 。
光绪十三年(1887年)县试 , 刘春霖兄弟俩就因为穷得请不起保人而被排斥在试院门外 。不过 , 他们并未因此而灰心 , 回家之后读书更为用功 。隔了两科之后 , 全家千方百计凑了些钱财 , 请了一位有力的保人 , 总算得以与试 。结果 , 兄弟二人都中了秀才 , 这是他们挤入仕途的基础 。
中了秀才后 , 刘春霖到保定莲池书院断断续续苦读了10年 。考中举人后 , 他有段时间寄居在北京地安门外“通益常”布店的同乡徐老板家 , 等待会试 。这个布店以经营高档衣料为主 , 常有达官贵人光顾 。经徐老板介绍 , 刘春霖认识了驻德钦差大臣陶世筠 。陶家正为找不到一位像样的家庭教师而着急 , 就通过徐老板跟刘春霖商量 。刘春霖见陶世筠举止高雅 , 就满口答应了 。
【科举史趣味之最:末代状元刘春霖最终成为家教】刘春霖在陶家边教书 , 边读书 , 宾主关系甚好 。他被点为状元后 , 按照惯例 , 发榜之后 , 新科状元要到国子监的《历科状元题名录》上题名 , 也就是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去 。事后 , 状元还要给有关的下人发赏钱 , 称为“喜钱” 。刘春霖出生寒门 , 身上经常没钱 。去题名的那一天 , 走到半路上忽然想起要发“喜钱” , 而自己身上分文没有 , 到时岂不是要出丑么?他没有仆人 , 于是赶紧让他的学生(陶世筠之子)回家去借些钱 。而刘春霖则故意拖延时间 , 当借的钱送到后 , 他长吁一口气 , 总算不至于出乖露丑 。
- 揭秘历史上太监多乱政竟有太监胆大敢起义!
- 历史上著名勇士,一眼不和就开打,将君王一掌打死
- 中国近代史概括 中国近代史概括怎么概括
-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竟然一生以失败告终
- 揭秘三国八俊之一荆州刺史刘表是怎么死的
- 徐州刺史陶谦三让徐州时候是多少岁的时候
- 春节的历史起源 春节的历史
- 哪四个历史 历史上公认的四大盛世是哪些
- 2月30日几年一次 了解一下历史中的2月30日
- 北欧国家有哪些 北欧国家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