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中的奴才:为何文武百官都称奴才( 四 )


此种规矩为后世所沿用 , 道光六年 , 副都统兼西宁办事大臣穆兰岱在奏折中自称为臣 , 遭到道光帝严斥 , 此前你一个武职人员 , 因为与汉员会同奏事 , 所以称臣 , 这次你单独上奏 , 竟也称臣 , “仿效文职 , 殊属非是” 。道光帝在上谕中还强调说:“此际各省将军都统等奏摺 , 并无一缮写臣字者”(《清宣宗成皇帝实录》卷103) , 可见 , 武职人员一概称奴才而不称臣 , 已成惯例 。
至咸丰二年 , 将武职称奴才之规矩推广至武科举人 , 令“嗣后中式武举引见 。俱一律奏称奴才 。如再有错误 。即将该提调等奏参 。”
清末 , 反满浪潮迭起 , 人们对旗员与汉官的不同称谓多有议论 , 清廷宣布:“我朝满汉文武诸臣 , 有称臣、称奴才之分 。因系旧习相沿 , 以致名称各异 。……当此豫备立宪时代 , 尤宜化除成见 , 悉泯异同 。嗣后内外满汉文武诸臣陈奏事件 , 著一律称臣 , 以昭画一而示大同 , 将此通谕知之 。”(《大清宣统政纪》卷30)推行不久 , 清王朝即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土崩瓦解了 。
清自乾隆时确定此制 , 并与整个清王朝相始终 。其初制 , 本意在维护旗下旧俗 , 提示旗籍与武职人员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 , 保持所谓“国语骑射“ , 随时准备效忠于王朝统治 , 这也推动了这一称呼在社会上的广泛使用 。客观上 , 这一称谓也区别了旗人与汉臣的身份 , “满人称奴才 , 有时可以称臣;汉人称臣 , 无时可以称奴才”鲁迅先生说“在清朝 , 旗人自称‘奴才’ , 汉人只能自称‘臣’’ 。这并非因为是‘炎黄之胄’ , 特地优待 , 赐以嘉名的 , 其实是所以别于满人的‘奴才’ , 其地位还下于‘奴才’” 。这当然是排满浪潮影响下对“奴才”一词的理解 , 却也道出了清代旗人与民人身份的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