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中的奴才:为何文武百官都称奴才( 三 )


至乾隆二十三年 , 乾隆帝正式下令对官员自称进行规范 。不过 , 这一次与雍正元的要示统一自称为“臣”不同 , 乾隆帝要求公事与私事分开办理:“满洲大臣奏事 , 称臣、称奴才 , 字样不一 。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 , 仍称奴才 , 以存满洲旧体 。”
至此 , 清代官场称谓中 , 奴才与臣的称呼规矩基本确定 。《清稗类钞·称谓类》记载了奴才称呼运用的基本情况:“不独满洲也 , 蒙古、汉军亦同此称 , 惟与汉人会衔之章奏 , 则一律称臣 。”同时 , “汉人之为提督总兵者 , 称奴才 , 虽与督抚会衔 , 而称奴才如故 , 不能与督抚一律称臣也 。王公府邸之属员奴仆 , 对于其主 , 亦自称奴才 。”
大体上说 , 官方文件及正式场合称奴才的 , 有两种情形:
【清代官场中的奴才:为何文武百官都称奴才】第一种情形:满洲等旗下官员 , 觐见皇帝、皇后时 , 自称奴才 。在奏折中也使用奴才这一自称 , 无论官职尊卑 , 甚至官居大学士、尚书之职 , 仍然自称为奴才 。而汉族官员无论在觐见还是奏章中 , 都自称为臣 。这时称奴才 , 显示出清自乾隆以后 , 对满洲旧俗的极力维护 。其背后 , 则是这一时期 , 旗人集团受到汉俗影响的加剧 。乾隆时期 , 一些旗籍贵胄与高官 , 对汉文化的熟练掌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乾隆本人也是汉文化的践行者 , 但为了扼止这种趋向 , 朝廷对“国语骑射”的强调也较前加强 。正因为如此 , 乾隆时统一旗员对上称谓时 , 一反雍正初年的态度 , 规定除公事折以外 , 一律回归旧时的“奴才”称呼 。同时 , 这一称呼也体现出旗人与皇家的一种亲近关系 。其中包括八旗汉军人员 , 也视同满洲人员 , 觐见或上折时均称奴才 。这也说明 , 在八旗中 , 虽然汉军地位、待遇都低于八旗中的满、蒙旗人 , 但清廷从未把他们完全等同于汉人 , 比如 , 八旗选秀女时 , 汉军从来都是列入备选序列的 , 也说明了身份上的一致性 。区别称谓 , 一方面保存了满洲旧习 , 另方面也体现出正式场合中 , 满汉官员一体 。其原则是区分公与私 , 公事称臣 , 其他事项则仍可称奴才 。皇帝对于奏折中称谓不合要求的情况 , 曾专门下谕申斥 , 如乾隆三十八年 , 御史天保、马人龙二人会衔上奏 , 报告监考教习情形 , 因旗人天保在前 , 所以折中二人一体称奴才 。乾隆对此大为不满 , 专门进行纠正:公事奏折 , 满汉官员均应称臣 , “今天保、马人龙此折 , 朕所不取” , 强调:今后满汉会奏公事折 , 要一体称臣 。但是 , 嘉庆以后 , 旗下官员渐渐恢复旧俗 , 常常是无论公事私事 , 均自称奴才 , 只有与汉臣一同会衔上奏时才一体称臣 。
第二种情形:清制中 , 武职官员对皇帝 , 也自称为奴才 , 虽然与督抚大员会衔上奏 , 都自称为奴才 。究其初制 , 或有深意 , 但行之既久 , 则视为习惯 。乾隆三十八年 , 凉州镇总兵乔照在升职后的谢恩折中自称为臣 , 既违背了武职人员称奴才的惯例 , 也违背了谢恩折称奴才的制度 , 遭到乾隆帝严斥:“武员即官至提督 , 亦称奴才 , 此乃向来定例 , 乔照岂容不知?虽臣仆本属一体 , 称谓原无重轻 , 但乔照甫加总兵 , 即如此妄行无忌 , 足见其器小易盈 , 着传旨严行申饬 。”皇上的意思 , 无非是说乔照这人器量太小 , 刚一升了个总兵 , 就志得意满 , 以大臣自居 。乾隆三十九年 , 福建提督甘国宝奏请陛见 , 请安折内自称为“臣” , 受到乾隆申饬 , “此皆无知寡识所为” , 并再次重申:“向来武职具折 , 例称奴才 , ”“著传谕各督抚、即行知照各提镇 , 一体恪遵 , 毋致违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