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三国猛将张辽在曹魏阵营里非常的孤独

曹魏集团内部的构成相对于蜀汉、东吴而言要复杂的多,同僚关系也千变万化 。这里选取自身所关注的张辽进行举例,从中亦可管中窥豹,从个案来透视曹魏的用人理念 。《三国志》载:“进典辽皆素不睦 。”这是合肥之战前的一个小插曲,同时也说明了乐进和李典同张辽关系的紧张 。同时又有记载,张辽与护军武周也是不太和谐的 。这里我们把乐进、武周、李典三人做一个分析 。乐进属于武将;武周据有限资料载是豫州人,曾任下邳令,是当时的士人,可以说属于文官范畴;而李典成分最复杂,既是武人,又好儒学,同时也是兖州豪族,可以说李典这一特殊角色大致囊括乐进、武周,最具代表性 。
【为何说三国猛将张辽在曹魏阵营里非常的孤独】这三人分别代表了武、文和豪族,都与张辽不睦,说明张辽可谓是非常“孤独”了 。但是不难发现,此三人均是曹魏资历深的旧臣,从曹操起家时就跟随曹魏东征西讨,而张辽则是198年降曹,是降将又属于新力量 。故而,这其中的矛盾可以基本看出来 。但《三国志》中的记载未尝看到张辽因与此三类人不和而出现于身、于人、于曹魏不利的事件,相反的却留下了不少经典的场面 。这不由让我对张辽的同僚关系产生好奇,同时也对曹魏用人制度有了一定思索 。
我们首先谈一谈张辽与同僚产生分歧的相关因素 。我认为大致有三点:
首先,张辽身世及早期经历问题造成的原因 。
张辽出身于并州没落富户,幽并之地汉代离中原较远,民风剽悍,多轻侠 。对中原儒家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并不多,因此中原地区士人士族对于幽并之人是有一种轻视的态度的 。此外东汉末虽然礼制残破,但对于人的品质要求仍是很高的,张辽先后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后又投降曹操,这难免会为曹操手下士人士族轻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辽与李典的矛盾还缘于吕布兖州攻伐时对于李氏家族的侵略(李典伯父李乾不配合吕布而为吕布部下薛兰、李封所害,张辽时属吕布,因而兖州豪族和并州集团有着矛盾,按:张辽属并州集团相对独立一支,并州集团与李氏之矛盾是否牵涉张辽私以为还有待讨论),不过,个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原因,不能够占到特别重要的地位 。
综上所述,张辽的出身是不好的,可以说是微寒加上政治站队错误,必然不受到曹营世家大族和士人的见待 。这就可以初步解释好儒的李典和文官武周为何会与其不睦 。其次是张辽的能力问题 。一个出身不好的降将,本应该低头做事,而不多过问和提出自己的想法 。而张辽是具有很独到眼光和敏锐性的优秀将领,因而他总能够提出一定的想法和观点 。如三公山劝降、征讨二袁时提醒曹操防范刘表等,这都发生在张辽降后不久 。作为资历派自然感觉张辽有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 。
其二, 从特殊性上分析 。
张辽豪迈(斩蹋顿可看出,合肥之战的战斗细节)而李典儒雅,性格完全不一样 。而武周为护军,主要是监督和管理,对于一直有自己想法的将领却实会感到不好管理和驾驭 。
最后一个原因,是张辽的“火箭”提升问题 。
这个问题可以说明为何乐进与张辽不睦 。以五子良将为例,张辽被假节的时间最早(209年),是天柱山之战后,而乐进则为曹操第一次征孙权结束后(213年),于禁为(216年),徐晃(218年),张郃则为夏侯渊战死时(219年),而张辽于198年降曹,徐晃为196年,张郃为200年,但乐进、于禁皆是早年就更随曹操 。可以看出,张辽在假节方面优于诸多将领 。此外,张辽很早就独立领兵和参与镇守一方,天柱山之战张辽与于禁同时督率其余将领(包括张郃),赤壁后不久,张辽为主将,同乐进、李典守合肥 。官职方面,合肥之战时张辽为荡寇将军、乐进为折冲将军,李典为破虏将军,应该来说差距不大,而合肥之战后,张辽直接提示为四征将军之一,是唯一一个外姓的四征将军(正七命),可以说这种火箭式提拔对于资深派将领的打击是很大的,所以才会引起不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