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ruiter recruit( 二 )


3. 3.0数据算法时代从PC到移动互联网,工具的嬗变背后必然是模式的更迭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招聘的底层逻辑也在发生变化,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产,算法也成为提高效率的有力武器 。
直聊模式的价值在于,数据与算法支撑下,把关键信息前置能够快速抓住决策双方关注的重点 。比如,招聘的企业更加注重求职者的真实技能水平,而求职者则希望更多了解真实的薪资福利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等 。
1.0门户时代,核心动作是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去“投”简历信息,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早期在线招聘平台,本质上做的是简历信息的整合与分发,解决了招聘信息规模化供给的问题 。从门户招聘时代到2.0社交招聘时代,比较明显的一个变化是效率上的提升 。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招聘,以及简历招聘APP内部开始上线社交功能等方式,在信息的检索上方式上进行了社交化和垂直化迭代,提升简历信息获取的效率 。3.0算法时代,数据和AI技术的革新使得推荐式的信息分发方式成为主流,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而在线招聘领域,也在正在经历着推荐分发机制的变革 。接下来,在线招聘效率的颗粒度分解的会更加细化,简历信息分发也将逐渐演化至职位的精细化推荐 。
二、由模式革新到技术革新,人力资源平台分发机制“再进化”从在线招聘1.0时代到3.0时代,肉眼可见的是招聘形式的变化,而形式变化的背后,本质上是技术的迭代 。没有完美的商业模式,也没有完美的商业赛道,在线招聘也有很多等行业痛点有待解决 。
低频、低用户粘性是招聘行业在商业上天然特性,目前相对应的解决方案是,广告刺激,尤其是“金三银四”时节,通过营销抢占用户心智成为在线招聘玩家们的共识 。另外就是招聘行业分散,行业CR4值不高等 。
面对这些问题,通过技术创新解决行业痛点或许是一个不错的思路 。
1. 从营销驱动到技术粘性驱动从求职者的视角来看,大多数人找工作时会下载两到三个App,因为多一个App选择就意味着多一点可能性 。对于用户来讲,不同平台之间的差距也就是一个简历的距离,多找几个平台投放,成功找到心仪职位的可能性也更大 。
这也是在线招聘平台往往只能通过营销获客,很难真正建立起品牌粘性的原因 。
也就是说,求职者的使用习惯决定着,一个平台要想占据头部,要的不单单是比同行业优秀,而是优秀的多 。
在招聘效率上需要有质的飞跃,才能形成一个平台生态的正循环:平台招聘效率越高,就会有更多的企业主来招聘,求职者能更快速找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能缩减招聘成本 。
AI技术在招聘领域的应用,或许能“戒掉”用户多个平台投简历的习惯,并帮助在线招聘平台形成这样的正循环 。
一方面,数据支撑下,AI算法推荐越精准,职位匹配的成功率就越高,用户体验也越好;另一方面,AI技术可以使原本很难建立起品牌忠诚度的招聘领域,建立起技术粘性 。
什么是技术上的粘性?
举个例子,抖音的流量粘性为什么那么高?
本质上是因为AI算法技术下,平台更懂用户的内容喜好,用户粘性自然更强 。在招聘领域也同样如此,AI算法推荐的职位匹配度越高,用户用起来越方便,平台也就越具有排他性,进而形成招聘平台自身的护城河效应 。
这其实就是用技术手段,去解决低频、低粘性的行业痛点 。
这也意味着未来平台也逐渐可以从营销驱动过渡到技术粘性驱动 。只要AI算法好用,求职者更容易找到合适的职位,就自然不愁增长,用户亲身体验后的口碑效应,其实远比广告投放要好的多 。
我们以日本的Recruit为例,很多日本求职者从毕业开始就一直使用Recruit的服务,职位投递记录,职业发展轨迹,在线教育记录都在Recruit的平台上 。在数据的反馈下,Recruit能够更加清晰的了解整个市场环境,为求职者和企业提供顾问服务 。
这个过程中,Recruit其实不太需要过多的广告投放也能实现用户增长,并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 。
AI算法等技术驱动,与Recruit招聘服务的核心逻辑也是一样 。在国内,AI技术驱动这条赛道上,BOSS直聘薛延波提出了两条可行路径:
要尝试去建立这样一个职业科学模型:对于职业科学模型的建立,通常需要从人文学的角度考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心理学、劳动关系学等等的角度,考虑一个人在职业市场上,或者在职业规划中,处于什么样的一个节点 。不可忽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等技术对这一模型的促进作用:我们想像的职业科学,其实就是由这两个模块共同协作完成的 。”BOSS直聘薛延波给出的这两条路径,本质上也是通过数据算法驱动来驱动的,目的就在于用技术的手段,去解决招聘行业的效率痛点问题,并这这个过程中建起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