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成为日寇的简称源于何时?

导读: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会看到很多反映抗战题材的文学、影视、戏剧等各种文艺作品,作品中的“鬼子”一词几乎成了国人对侵华日军的代称,中国人民奋起抵御日寇的侵略被形象地称为“打鬼子” 。那么,“鬼子”成为日寇的简称源于何时?
网络配图

“鬼”为会意字
乃“似人非人”之怪物
“鬼”,为会意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鬼”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则像长了一个怪异、可怕的脑袋,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 。“鬼”是汉字部首之一,凡从“鬼”的字大多与鬼神有关 。《说文·鬼部》:“鬼,人所归为鬼 。”“归”为回归,即回归大地,指死亡 。古人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可以离开形体继续存在,人的肉体归于大地,灵魂就变成了“鬼” 。如鬼怪、鬼魂、鬼神 。《礼记·祭义》中对于“鬼”的解释同样直白:“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 。”在现代出版的《辞海》中,“鬼”的条目下共有六点:其中第一点与《说文》最为接近:迷信者以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 。《左传·宣公四年》:“鬼犹求食,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在中国,常以天神、地只、人鬼并称 。《道藏·女青鬼律》载有许多鬼名 。鬼一般被认为不登仙境,本性邪恶,对之应采取辟邪驱除等措施 。
“鬼子”一词始见于《世说新语》
陆机詈斥卢志为鬼的儿子
对于“鬼子”一词,《辞海》的解释是:骂人的话 。《世说新语·方正》:“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机):‘陆逊、陆抗,是君何物?’……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甯有不知?鬼子敢尔!’”
这里所举的《世说新语》之例,是中国南朝宋时期(公元420年至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传奇人物奇闻轶事的笔记小说,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年至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完成 。陆士衡即陆机(261年至303年),西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三国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吴时任牙门将 。魏晋时期,世家望族非常看重家讳,卢志冒犯陆家的长辈,陆机自然是怒不可遏 。这里的“敢尔”是斥骂卢志竟敢如此大胆!
由此可见,“鬼子”一词古已有之 。那么,陆士衡为何怒斥卢志为“鬼子”呢?卢志当时任晋成都王司马颖的谘议参军,还是个“朝夕惟焚香读书,尝与书盟曰‘誓与此君共老’”的文化人,他竟然直呼陆机先人名讳,且称其为“物”,显然是一种无礼的挑衅行为 。对于这种侮辱,陆机自然要以牙还牙、针锋相对,骂卢志为“鬼子”恰恰是将卢志的先人也捎带着一起骂了——鬼的儿子祖上当然也是鬼了!
网络配图

鸦片战争前后“洋鬼子”
成为外来入侵者的代称
在一些古代的志怪小说中,如东晋干宝等着的神话小说《搜神记》、宋代郭彖撰写的志怪小说集《睽车志》等,也有涉及“鬼子”的,但“鬼子”有时候指魔鬼,有时候是“人鬼婚姻”的产物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中“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的描述,则是道士对魔鬼的蔑称……
中国出现“洋鬼子”一词,是在鸦片战争前后 。中国古代大多都用“蛮”、“夷”、“匪”、“贼”、“寇”等字眼形容“来犯者” 。明清以来,我国沿海一带常受到日本海盗的侵扰,“倭寇”就是当时对日本海盗的称呼,明代还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继光 。鸦片战争时期,英、法军队入侵中国,由于洋人的长相在当时人看来极为怪异,“洋鬼子”一词渐渐成为对外国入侵者的简称 。清代陈康祺在其《燕下乡脞录》卷九中记载:“若鬼使,则出使外洋之员;以西人初入中国,人皆呼为‘鬼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