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晚年成为屠夫?出嫁在外的女子都不放过

对于司马懿的评价,争议很大,大抵从永嘉之祸开始,司马懿的骂名急剧上升,到现在,不管是史学界还是民间,依然喋喋不休 。
争议的焦点很多,主要有忠奸说和阴谋论 。
前者,是说司马懿背信弃义,曹家的江山被司马一族取而代之;后者是说司马懿彻头彻尾一个处心积虑的野心家,尽管他没有拿下曹氏的江山,但为他的孙子篡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说法基于正史上的“狼顾之相” 。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世民的评论 。
李世民作为大唐盛世的缔造者,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不同于书生论史,绝对有资格去评价司马懿 。唐代官修的《晋书》中,载有李世民写的四篇人物史论:评价了司马懿、司马炎、陆机、王羲之,其中评价司马懿的文章很精彩 。
李世民说:“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
网络配图
用现在的话说是这个意思:研究你的用兵策略,怎么会在辽东、上庸如此干净利落,一见到诸葛亮就变得拖泥带水了呢?你辅佐曹氏数代君王,为什么前期忠心耿耿而后来却目无君上呢?
当然李世民站在皇权的角度,归根到底认为司马懿不忠,是奸臣贼子 。
其实,所取角度不同,都会有不同的评价 。我们是否可以这么推演:若司马懿是乱臣贼子,那么曹操呢?退一步说,曹丕呢?再退一步说,曹魏政权又是怎么得来的呢?再往前推演,刘邦的政权是不是应该归还给秦始皇赵政(嬴政)一脉?
至于狼顾之相的说法,实在非常可笑,就像诸葛亮说魏延头上长着反骨一样 。
我只想问问:什么叫反骨?
这玩意儿就是个政治手腕,跟秦桧说的“莫须有”同出一辙 。
不过,唐太宗李世民在这篇《制曰》中还引用了一句古语:“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这意思是说司马懿作了恶,这“恶”作得太大了,以至于李世民引用古语告诫后人 。
那么,司马懿究竟作恶了没有呢?
(一)征伐辽东,司马懿一改往日儒风,变成屠夫
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将兵四万出师攻打辽东公孙渊 。诚然,这一仗,司马懿打得可圈可点,可怕连诸葛亮都望尘莫及,但是平定辽东的过程中出了一点状况:
(1)不准投降,绝杀
八月,公孙渊派王建和刘甫出来与司马懿和解,称臣 。王建是公孙渊的相国,而刘甫是御使大夫,为了达成和解,公孙渊可谓把自己的左膀右臂派出来了 。为了表达诚意,王建和刘甫把自己捆绑起来,来见司马懿 。司马懿毫不留情,“不许,执建等,皆斩之 。”(《晋书》)
司马懿把两人的人头送给公孙渊,还捎了一封信:“当年楚国和郑国都是大国,而郑伯还脱去上衣,牵着羊来礼迎 。我们天子是何等人物?而这俩老东西竟然想让我退回老家,诚意在哪里!?礼貌在哪里!?你一定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我顺便把他们杀了 。我再给你一次机会,换一个年轻的、脑筋灵活一点的人来和我谈 。”
明摆着就是戏耍公孙渊,但公孙渊丝毫不敢怠慢,赶紧派卫演去请降,为了表示诚心实意地投降,愿意派自己的儿子去到司马懿帐下作人质 。
网络配图
司马懿对卫演说:“战争嘛,不外乎有五个结局:能打就打,打不过就守,守不住就逃跑,除此之外,要么投降,要么就是死 。既然你家主公不肯当面投降,那就只有死了,也不用送什么人质了 。”
看到没有,司马懿给公孙渊只有一条路:不准降,死 。
有人认为这是司马懿的攻心计,目的在于彻底瓦解对方的意志,令他们精神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