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据历史背景怎样理解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据历史背景怎样理解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据历史背景怎样理解

文章插图
陈寅恪先生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史学家,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即使某些极其钦佩陈先生的学者在称扬他在学术上的成就的同时,还要特别指出陈先生“并不是一个思想家” 。
然而在临近世纪末的时候,我们却要看到陈先生乃是中国本世纪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的光芒将照耀中国人进入二十一世纪,也许直到永远 。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而且一定会成为现代化以后的全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
谈谈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解.除了学术精神,这句话在其他人生领域也有其意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据历史背景怎样理解

文章插图
独立精神——不为功名利禄,只为学术而学术;自由思想——寻求个性解放,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思想.人生领域:在机遇挑战或是困难面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方式,才能有别于他人,在芸芸众生中突显出自己的才能.
”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依当代社会背景应该怎样理解?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据历史背景怎样理解

文章插图
这话应该有典有据的吧 。这个我不太清楚,但意思可以知道 。
意思就是思想独立,不以别人的说话作为准则 。如以前有个故事好象是某人过河,问小鸭子的意见,又问小马的意见,两种意见大相径庭,还是自己实践最适合 。
“自由之精神”也就精神自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只要他没有构成危害他人的行为,都不应该加以限制 。即使某人想害人,就由他想好了,重要的是他没有做出来 。另外,思想的自由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 。
如何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学里怎么做到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依据历史背景怎样理解

文章插图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而且一定会成为现代化以后的全中国人民的人生理想 。
可以说,“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非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有的,甚至其语言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有的(中国古文中的“独立”与“自由”与现代语言中的“独立”与
“自由”意义迥不相侔) 。首先引进“自由”这个词儿的是严复 。他在日本学习西方变法维新而变成强国以后,在甲午(1894年)海战中打败中国海军、朝野震动之际,于1895年提出,西方之所以强、中国之所以弱,原因就在于国民之“自由不自由异耳” 。二十年之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自由”在全国知识界得到广泛的讨论,也得到广泛的拥护,然而以干脆的语言标举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个原则的,则不能不首推陈寅恪先生 。
王国维纪念碑铭一共不过二百五十三个字,而“独立”之词儿三见,“自由”之词
凡四见,其中甚至套用美国独立时的英雄帕特立克·亨利的话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结句则为:“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历来有一种说法,认为陈寅恪是一个“文化遗民”,胡适即主此说 。其实光就王国维纪念碑铭看,陈寅恪竭力引进自由、独立的精神,而且竭力要使之接上中国文化的传统,就可以否定此说 。何况,陈寅恪到晚年著书表彰陈端生、柳如是,主要的就是表彰她们的自由独立精神 。更何况,陈端生与柳如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底层的妇女,而且一为罪妇,一为妓女,更是底层之底层 。而号称“世家子弟”(李提摩太语)的陈寅恪晚年却还要专门“著书唯剩颂红妆”,十分同情陈端生反抗“当日奉为金科玉律之君、父、夫三纲”,赞美“端生此等自由及自尊即独立之思想”;对柳如是,则甚至夸奖其“放诞多情”,称之为“罕见之独立女子” 。这岂是一个文化遗民,或者用现代的话来说,一个中国旧文化保守主义者所能说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