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有带明字的成语( 二 )


疑1.3. :“举头”与“低头”
李白夜卧床上“举头”望月,“低头”思乡,似乎没必要 。人卧床的时候,身体的活动性受到了很大限制 。“举头”与“低头”幅度很小,没有必要强调 。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举头望山月 。山月,悬于山丘之上的月亮 。诗人的视野之中必有山有月 。想卧于床上而观察到这一切,似乎有些牵强 。而如果诗人是站在窗前望月,又如何有“床前”一说 。
【明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有带明字的成语】观点2.
此处之“床”应该作“井栏”解释,即水井围栏 。诗句的意思于是变为:李白他老人家夜里睡不着,在庭院中闲步,站在水井的围栏前看月光,院中地面白茫茫一片,犹如下了一层浓霜,于是举头远望挂在山冈之上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思念起故乡来 。
疑2.1:床前的疑问
环状的井栏怎会有前后之分?应该说成“床边明月光”更贴切吧?
驳疑2.1 :
“前”就是“边”,参见张相的《诗词曲语辞汇释》 。灯前、花前,都是这种用法 。就算井栏是圆的,说前后也不为过 。中国人习惯于把靠近人的居住地(比如村子、城镇、堂屋)的方向、口的方向(门口、村口)称作前 。比如:房前屋后、村前、楼前 。还有,把朝向太阳的方向称作前 。如:山前 。井前一是可以指靠近屋子的方位,或者靠近大门的方位 。如果床是井的护栏,那这个井一定是在院子里,床前也就是井和堂屋之间的地方 。许多人家的院子正中都有一口井,井上盖有凉亭,井口加木盖,这凉亭一般也就是晚上纳凉的地方 。这样理解井前也就是井的四周凉亭之内的地方 。月光斜着照进凉亭,成为床前明月光 。
论据2.1:古诗中的“床”
“床”作为“井栏”讲是不乏依据的 。《古乐府·淮南王篇》中有“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南朝·萧纲《代乐府·双桐生空井》中有“银床牵辘轳”;唐·李商隐《富平少侯》诗中亦有“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床”,应该也是“井栏”之意 。李贺《后园凿井歌》“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 (此处应作“辘轳架子”解) 。《花蕊夫人宫词》“鸡人报晓传三唱,玉井金床转辘轳 。烟引御炉香绕殿,漏签初刻上铜壶 。”
论据2.2:“井”的乡土意味
国人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一说,在外漂泊的游子时常会发出,“水是家乡甜,月是故乡明”一类的感慨 。李白孤身异乡,在秋夜明月下的水井边,举头望明月,是否更容易产生乡土之思呢?诗是讲究意境的,如果用井栏解释“床”诗情、意境都会扩大不少 。院中的水井象征家乡,头顶的明月也象征家乡,多重意味叠加,似乎更能说出李白当时的思乡之切吧 。
观点3
此处之“床”应该作“胡床”解释,即唐时的一种坐具 。诗句的意思于是变为:李白他老人家夜里睡不着,搬来一个小板凳(或一把椅子),坐在庭院之中,看到月光如水,洒满庭院,犹如地面上铺满了浓霜 。于是举头遥望山月,低头思念故乡 。
论据3.1
“胡床”据考证是在东汉才有西域少数民族传入内地,模样相当于今天的折叠椅,其坐面由棕绳连接,故亦称“绳床” 。在唐代,“胡床”其实就成为了椅子的代名词 。李白在其诗中也确实曾多次提到它:如他在描写醉僧怀素的《草书歌行》诗中,曾这样写道:“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李白在《寄上吴王三首》诗中也谈到“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他在《陪宋中丞右武昌夜饮怀古》中更明确提到:“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 。“胡床”在唐代其他诗人中也屡被提及:如李贺在《邀人裁半袖》中就有“端坐据胡床”诗句,杜甫有一首诗是写景的,叫《树间》,他说: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 。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这都表明“胡床”确实是被用来坐的,而且还是夜晚赏月的好“帮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