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介绍视频解说 颐和园介绍

颐和园的景点介绍
颐和园的景点有:
1、宜芸馆
始建于乾隆年间,1860年被烧毁,光绪年间重建 。《续博物志》:“芸香辟纸鱼蠹,故藏书台称芸台 。”芸是一种香草,可以防书中蛀虫,宜芸馆原是藏书之处,所以有这名称 。
2、文昌阁
是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颐和园内六座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 。
3、昆明湖
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内湖泊,元代始为通州漕运的水源地,金代以后逐步建设皇家园林,至清代形成规模宏大的颐和园 。民国以后,成为公园 。
4、排云殿
建筑群始建于清乾隆时期,曾以大报恩延寿寺为主体建筑,是清末慈禧太后举行万寿庆典的地方 。“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 。
5、佛香阁
高36米,坐落在高21米的台基上;共有三层、八角、四重檐,为攒尖顶,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内部建筑结构复杂,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 。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介绍视频解说  颐和园介绍

文章插图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1750),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 。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侵略军焚毁 。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改名颐和园 。光绪二十一年工程结束,是慈禧太后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的 。光绪二十六年又遭八国联军破坏,翌年修复 。全园可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
颐和园是当时“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太后长期居住的离宫,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 。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 。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 。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 。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 。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 。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 。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 。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 。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 。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 。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 。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 。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 。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
【颐和园介绍视频解说颐和园介绍】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 。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 。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 。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 。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