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烟草可还魂:崇祯帝颁布禁烟令

【古人认为烟草可还魂:崇祯帝颁布禁烟令】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说起“控烟”,绝不仅是现代才有的,其实,在我国古代就已存在 。尤其是明清两代就要求国民戒烟,禁止官员在衙门等公共场所内吸烟 。
新版《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6月1日已经开始施行,其禁烟范围之广,处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所以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 。
图片来源于网络
烟草自明代传入中国,古人曾认为此物可“还魂”
烟草大约于明代嘉靖末至万历初经菲律宾传入我国南方,后迅速在全国推广种植,吸烟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至清代吸烟已成为国人的基本嗜好 。
此物在进入中国时,还传入一个为中国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当时,吕宋岛上淡巴国公主死后,被弃于野外,没想到她在闻到烟草香味后竟苏醒了!从此,被译名“淡巴菰”的烟草又有了神奇的名字“返魂香” 。
从史料上看,古人对烟草的嗜好甚至比今人还严重,这或许与古人对烟草的过度迷信有关 。据最早着录烟草的医学书籍《本草汇言》载:“此药气甚辛烈,得火燃取烟气吸入喉中,大能御霜露风雨之寒,避山蛊鬼邪之气,小儿食此能杀疳积,妇人食此能消症痞 。”
《露书》还记载,烟草“能令人醉,亦辟瘴气,捣汁可毒头虱” 。古人还相信,烟草能治畏寒、发热等所谓“寒疾” 。明末人王逋曾在《蚓庵琐语》中记载:“烟叶出闽中,边上人寒疾,非此不治 。”姚可成辑《食物本草》中还有一观点,认为烟草能“当饭吃”,称“凡食烟,饥能使饱,饱能使饥,醒能使醉,醉能使醒,一切抑郁愁闷,俱可藉以消遣,故亦名忘忧草 。”可见在古代,烟草还一度被认为是对身体有益的 。
但到了清代,就有医生提出吸烟有害健康了 。名医张璐已在其所着的《本经逢原》中提出:“岂知毒草之气,熏灼脏腑,游行经络,能无壮火散气之虑乎 。”清人陈淏子在《花镜》中也提出烟草“久服肺焦,非患膈即吐红 。抑且有病,投药不效,总宜少用” 。
名医吴澄在《不居集·烟论》中甚至认为,“无病之人频频熏灼,津涸液枯,暗损天年”,对吸烟者提出了警告:“虚损之人,最宜戒此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仪洛在《本草从新》里干脆将烟草列入“毒草类” 。其卷四中的“烟”条称“火气熏灼,耗血损年,卫生者宜远之” 。并附注,烟草“最烁肺阴,今人患喉风咽痛、嗽血失音之症甚多,未必不由嗜烟所致” 。吸烟有害不言而喻,故古代有识之士一直呼吁远离烟草 。
清康熙三十年进士张翔凤在《种烟行》诗中称:“吁嗟老农勿健羡,此物鸠毒奇莫居 。”
明清禁烟力度空前,崇祯两次颁布“禁烟令”
古之禁烟,最有力的举措当属朝延干预 。明末崇祯皇帝朱由检曾两次颁布“禁烟令” 。第一道颁发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由朝廷发出的第一道“禁烟令” 。崇祯皇帝第二次禁烟则是为了防止“亡国” 。古人多迷信,贵为皇帝的朱由检更不例外,崇祯皇帝乃“燕王”朱棣之后,京都又是“燕京” 。“烟”与“燕”音相近,“吃烟”就是“吃燕”,有吃掉燕王之后、破燕京之嫌,出于避讳,朱由检下了禁烟令 。
到了清代,入关后的前几位皇帝都曾努力恪守祖训,严格禁烟 。《大清律例》中关于“控烟”做了明确规定:“凡紫禁城内及凡仓库、坛庙等处,文武官员吃(吸)烟者革职,旗下人枷号两个月,鞭一百 。民人责四十板,流三千里 。该管官员见而不行捕首被旁人捕首者,该管官员俱罚俸半年 。又紫禁城内大臣侍卫员吃烟者,派出看门护军查拿被获,除照例议罚外,照其官职加取一个月俸银给予拿获之护军 。跟随人被获,除照例责打外,亦向伊等之主取一月俸银给予 。如护军校不行拿获,革去护军校,不准折赎,鞭一百,枷号两个月 。护军不行拿获,鞭一百,枷五个月 。闲散执事之人照例鞭一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