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燕歌行·其二》原文译文鉴赏( 五 )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女主人公伤心凄苦地怀念远人,她时而临风浩叹,时而抚琴低吟,徬徨徙倚,不知过了多久 。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空荡荡的床上,她抬头仰望碧空,见银河已经西转,她这时才知道夜已经很深了 。「夜未央」,在这里有两层含意,一层是说夜正深沉,我们的女主人公何时才能挨过这凄凉的漫漫长夜啊!另一层是象征的,是说战争和徭役无穷无尽,我们女主人公的这种人生苦难,就如同这漫漫黑夜,还长得很,还看不到个尽头呢!面对着这沉沉的夜空,仰望着这耿耿的星河,品味着这苦痛的人生,作为一个弱女子,我们的女主人公她又有什么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这时,她的眼睛忽然落在了银河两侧的那几颗亮星上:啊!牛郎织女,我可怜的苦命的伙伴,你们到底有什么罪过才叫人家把你们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牵牛、织女分别是天鹰和天琴星座的主星,这两颗星很早以来就被我国古代人民传说成一对受迫害,不能团聚的夫妻,这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事情 。女主人公对牵牛织女所说的这两句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同时也是对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千百万被迫分离、不能团聚的男男女女们说的 。这个声音是一种强烈的呼吁,是一种悲凉的控诉,是一种愤怒的抗议,它仿佛是响彻了当时的苍穹,而且在以后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年年月月、时时刻刻都还可以听到它的响亮的回声 。这样语涉双关,言有尽而余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是十分精采的 。
作品表现的思想并不复杂,题材也不算特别新鲜,但是曹丕作为一个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能关心这样一种涉及千家万户的事情,而在诗中寄予了如此深刻的同情,这是很可贵的 。在艺术上他把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她雍容矜重,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 。作品把写景抒情、写人叙事,以及女主人公的那种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 。它的辞藻华美,也袭用了许多前人的东西,但这一切又像是完全出之于无心,而不带任何雕琢的痕迹 。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也是曹丕诗歌区别于建安其他诗人的典型特征 。曹丕是个政治家,但从他的作品中往往看不到其父曹操那种慷慨激扬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也找不到其弟曹植那种积极上进志欲报效国家的思想 。在他那里总像是有一种诉说不完的凄苦哀怨之情,而且他的言事抒情又常常爱用妇女的口吻,因此明代钟惺说他的诗「婉娈细秀,有公子气,有文人气」(《古诗归》) 。清代陈祚明说他的诗「如西子捧心,俯首不言,而回眸动盻无非可怜之绪」(《采菽堂古诗选》) 。《燕歌行》可以说是最能代表曹丕这种思想和艺术风格特征的作品 。前人对这两首诗的评价是很高的,清代吴淇说:「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 。」(《六朝选诗定论》)王夫之说:「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姜斋诗话》)
《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诗经》基本是四言体,偶尔也出个七言句子,但为数甚少 。《楚辞》是楚歌体,有七言句,但大多数都带有「兮」字,与七言诗句子的格式韵味不同 。汉代乐府中有一部分杂言体,如《战城南》、《东门行》等,其中有一部分七言句,这些对于七言诗的发展显然是有促进的,但七言句在那些作品中还不是主体 。两汉四百年间,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即所谓《柏梁台诗》 。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漏洞甚多,原不可信,而且生编硬凑,堆砌敷衍,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 。第二首是张衡的《四愁诗》 。诗味很浓,但张衡这四首诗每首的第一句还都带着一个「兮」字,还拖着一个楚歌的尾巴 。因此,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作品就不能不说是曹丕的这两首《燕歌行》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曹丕学习汉代乐府,学习前人诗歌,在形式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 。晋宋作家模写七言,还照此继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路 。后来又经过南朝鲍照、萧绎、庾信等人的努力,到唐代卢照邻、骆宾王那种隔句用韵、平仄相押的鸿篇巨制出现的时候,那时七言古诗就又进入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了 。可见,曹丕的开创之功是不能掩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