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鸦片战争谎报战绩致道光误判大局】数千年的中国封建历史,在相当程度上,是一部谎言史 。它靠着一层又一层谎言的支撑,度过了悠久而漫长的岁月 。然而到了1840年,这个古老的帝国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轰然倒塌,只是谁也没有注意到,真正摧毁这个帝国的,或许不是英国人的洋枪洋炮,而是我们自己的谎言!
网络配图
说起鸦片战争,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呈现出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 。这位深受道光皇帝器重的钦差大臣,在虎门销烟中不仅烧掉了数千吨鸦片,也消弭了孱弱不堪的大清帝国在世人面前的败象 。然而,如此自豪感并未持久,在烟雾尚未散尽之际就已经注定了一场更大的悲剧 。有历史学家指出,中英鸦片战争在本质上并不是一场军事战争而是一场文化战争 。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价值理念的战争 。对此我深有同感 。本文将从一个侧面来阐述——“谎言”作为中国封建专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维持专制独裁的制度性手段,也是不断促使王朝更替的政治性因素 。从三国时代的赵高到隋朝的杨素,从宋朝的秦桧到明朝的魏忠贤,从清朝的文字狱到1957年反右后谎言的再度泛滥,在相当意义上来说,整个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由谎言战胜真话的历史 。更可悲的是,只有当谎言作为“正常”语境才能维持这个庞大帝国的时候,“说谎者”已经不是柏拉图眼中的“恶”者了 。换句话说,任何在威权下苟活的人无论其品行优劣,说谎已成了某种“言语的基因”并形成了强大的集体无意识 。
无人否认,林则徐是一位正直清廉的好官,尤其是在大清帝国行将就木的腐朽之际,他的刚正廉洁之气是何等的高贵 。但林则徐依然不能摆脱威权之下谎言的困扰,他在虎门销烟的同时,也本能地说些谎言 。但就是这一系列的谎言,使得道光皇帝血脉高涨,龙威大震,并最终发布圣旨:断绝一切与夷人的贸易往来 。于是鸦片战争的战火开始蔓延 。
1839年7月9日,九龙炮战拉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紧接着9月17日的穿鼻海战,首次交锋的清军以失败告终 。但林则徐在向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却吹嘘到:“收军之后,经附近渔艇捞获夷帽二十一顶,内两顶据通事认系夷官所戴,并获夷履等件,其随潮漂淌者尚不可以数计……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 。”道光阅后龙颜大喜,当即朱批:“可嘉之至……既已大张挞伐,何难再视兵威 。”同时道光帝鼓励林则徐要:“计出万全,一劳永逸,”断不可“稍形葸畏,示以柔弱 。”
网络配图
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的呢?据史料记载,九龙海战,英兵无亡者,仅有四人受伤 。哪来的“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而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 。但林则徐却奏称:“夷人有数十人中炮,纷纷滚跌入海 。” 。有学者指出,林则徐谎报军情或许是轻信了属下虚假的上奏 。如此猜测也不可谓离谱,犹如当下统计数字层层上奏中普遍存在虚报一样 。但问题是,日后人们发现了林则徐当时的日记 。关于穿鼻海战,林大人是这样记载的,从海中捞取的“夷帽”并认定“毙敌”的人数是十一个,但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却变成了二十一人 。这多出来的十人无疑是林则徐有意加上去的 。
如此辉煌的战绩通过奏折被送到了紫禁城,原本无心交战的道光帝被频传的捷报所激扬 。于是战争向纵深发展 。同时谎言还在继续 。
1841年3月18日,英军攻入广州,由于前面的战斗清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所以未战先溃,但此时的新任参赞大臣杨芳在奏章里对失败绝口不提,反而说已屡败英军,唯恐其逃窜云云 。
-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哪个国家发起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 林则徐为何晚年赞同种植鸦片
- 林则徐虎门销烟怎么回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简介
- 沈葆桢是谁?林则徐为什么要招沈葆桢为女婿
- 解密第二次鸦片战争:竟是咸丰帝的主动挑衅
- 历史之谜:林则徐是病死的还是被人下毒害死?
- 打开大清王朝毁灭之门的钦差大臣林则徐
-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介200字 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的下场
- 林则徐的诗句和名言警句 林则徐励志诗句摘录分享
- 坎儿井是林则徐还是左宗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