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嫁妆,男女结婚彩礼嫁妆问题

男女结婚彩礼嫁妆问题

各省嫁妆,男女结婚彩礼嫁妆问题

文章插图
其实没有什么正常不正常之说,一切都正常 。自己的日子是需要自己过得,不要和别人比 。嫁给一个人不仅仅是嫁给了他自己,而是嫁给了他的整个家庭,包括他的亲戚 。我想你们是因为相爱,想以后共同走过人生的每一个日子才结婚的,为的是幸福和长久 。现在又何必要为了金钱而弄得大家不高兴,违背了自己当初结婚的初衷呢 。任何事都要以大局为重,不要为了小小不严的而影响了自己的家庭,以及和婆婆的关系 。有了裂痕的关系是很难和好如初的,还不如就不要让这个裂痕出现 。得失是同时存在的,有失的时候必然有得 。金钱是身外之物,不要因为钱而伤了一家人的和气 。一个媳妇的职责是能够承载整个家庭,能够为了这个家庭的每个人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一切就自然而解了,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好的,加油!
结婚,到底是应该男方给聘礼多点,还是女方陪嫁妆多点
各省嫁妆,男女结婚彩礼嫁妆问题

文章插图
其实聘礼和陪嫁都是做给外人看的,但是具体的情况还要看家庭的条件而定,我个人觉得只要两人结婚之后感情好,能相伴一生就好,那些外在的东西做的再好可是两个人感情不好又有什么用呢!祝你们新婚愉快,相伴一生!
女儿出嫁,为什么父母要伤心的哭泣
各省嫁妆,男女结婚彩礼嫁妆问题

文章插图
哭嫁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 。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 。"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 。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 。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 。
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
我少年时,是抗日战争后期,居住在县城近郊,风气较开,哭嫁之风已不盛行,而老人们却还在津津乐道,称述不绝 。但实际哭嫁我仅见过一次 。邻居们都说是那家老祖母执意要行古礼古俗,晚辈们拗不过才依了的 。哭的方式是,从婚期前一个月的首日起,入黄昏,姑娘诉哭约一个小时,其声呜呜 。十天以后,她的母亲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后,她的祖母加入陪哭 。这家没有诸姑姊妹,人们说,如果有的话,也应当加入陪哭行列的 。
哭嫁在川西叫"坐堂" 。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婚姻之礼,各省风俗不同 。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 。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 。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 。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 。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古谣者 。罗江明府蔡,微服巡查乡里,一日行至某处,值有女子归,诸娣姒咸以谀词颂女,女申意以答 。忽风吹句入耳,词曰:'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肯离娘' 。一字一转,音韵凄其,谁谓天籁之鸣,不在愚夫愚妇耶!"云云 。吉道人姓周名际唐,成都人 。吉道人记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记了一句哭嫁词,难窥全豹 。好在旧时坊间丛刻中有《训女哭嫁》一种,可见一斑 。这本小书的目录有《闺声哭》、《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妈》、《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编次有点凌乱,似乎随手所记,未经文人之手 。遥想《诗》十五国风未删之时,大约也不过如此吧!现录几段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