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国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历史真相( 二 )


逍遥津一战,张辽将军大义凛然的雄姿着实让人感动,飞刀儿时初读三国,就为张将军的气概所折服,一个毫无背景,仅靠着一身武艺和满腔热血打天下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和佩服吗?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与传统故事中截然不同的曹操,他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不愧为一代英杰 。晋代史学家孙盛在评价这一战役时,对曹操的用人水平也给与了很高的评价:“夫兵固诡道,奇正相资,若乃命将出征,推毂委权,或赖率然之形,或凭掎角之势,群帅不和,则弃师之道也 。至於合肥之守,县弱无援,专任勇者则好战生患,专任怯者则惧心难保 。且彼众我寡,必怀贪墯;以致命之兵,击贪墯之卒,其势必胜;胜而后守,守则必固 。是以魏武推选方员,参以同异,为之密教,节宣其用;事至而应,若合符契,妙矣夫!”可见,“曹操用人、唯才是举”的谚语决不仅是个笑谈呀!
孙权在赤壁后数次率领大军,从濡须口北上猛攻合肥,就是希望将前线向前推进,以合肥为北屏障,以巢湖为水军根据地,效法春秋时期吴国图霸中原时的策略,借助水军优势北入淮河,将自身范围从长江流域北上扩展到淮河流域,做进一步北上的基础,进而图霸中原 。相反,若从荆州北上,虽说可直抵宛洛,威胁曹操集团的统治中心,但这些地区更适宜步骑作战,即便能够侥幸获胜,也不利于东吴兵将日后的防守 。因此,对于孙吴集团来说,合肥的战略地位较荆州更为重要 。
事实上,军事上的胜利并不是仅仅以斩杀对手的多少来评判的,是否能够达成自身预定的军事战略意图才是最终的评判标准 。譬如,西汉时期的漠北之战,河南、漠南之战后,匈奴单于虽率部远徙漠北,仍不断攻掠汉朝北部边郡,企图诱汉军越过大漠,以逸待劳,击灭汉军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 。经过一系列的惨烈交战,汉军共歼灭匈奴军九万余人,自身亦损失兵力数万人,马十万余匹 。至此,由于大批有生力量被歼、大批物资丧失,匈奴单于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而向西北方向远遁,因而出现了“幕南无王廷”的局面,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 。虽然汉军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该战役的战略意义却异常深远,甚至决定了人类历史的格局 。武帝战胜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亚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归属于汉朝 。从此,在从中原到中亚的丝绸之路上,西汉的外交使节和商人往来不断,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西交流的一座桥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集体进步 。反观逍遥津一战,吴军的军事目的是攻占合肥城,将防御阵地北移,打开曹操集团南部屏障,使水师北入淮河,联通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两大水系,作为日后进图中原的基础;而曹军则是以“防守合肥城,防止吴军北进”为最终目的,为主力部队进取汉中争取时间 。显然曹军最终达成了预定的目的,而且在达成目的的前提下,付出的代价又大大小于吴军 。同时,在吴军心理产生威慑,使之对于陆战丧失了信心 。此后,东吴将战争重点从合肥地区转向荆州地区,促使孙、刘联盟的最终破裂,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正是孙吴的合肥攻略一直无法实现 。


【揭秘:三国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