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没有大团圆的结局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四大喜剧口诀( 二 )


莎士比亚是幸运的!
以《哈姆莱特》为例,它既是莎士比亚戏剧生涯“两个世纪”的分水岭,也是里程碑,以他开始写这部不朽之作的1600年来划线,如果他在这一年去世,后人只能随着16世纪的结束看到他上一个世纪的剧作,而所有这些尚不足以证明他是个彻底的天才 。他在揭开了17世纪新纪元之后的短短几年里,接连为时人,更为世人,奉献出后来者难以逾越的堪称戏剧巅峰之作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 。
即便我们不能说《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剧作中最伟大、最震撼人心的一部,但可以明确地说,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造的最伟大、最永恒的一个戏剧人物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他就像莎士比亚一样,不仅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只要人类存在,他的灵魂便永远不朽 。莎士比亚在他身上挖掘出了人性深处最丰富、最复杂的隐秘世界,在我看来,莎士比亚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永恒的生命孤独者 。显然,这样的塑造又是与他天才的艺术构思和想象密不可分 。
“有一千个读者(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照这句话,我们都可以把自己看成是一千分之一个“哈姆莱特” 。这非常好理解,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身上看到躲藏在灵魂深处的自己 。如法国史学家丹纳所说:“莎士比亚写作的时候,不仅感受到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而且还感受到许多我们所没有感受到的东西 。他具有不可思议的观察力,可以在刹那间看到一个人完整的性格、体态、心灵、过去与现在,生活中的所有细节与深度以及剧情所需要的准确的姿态与表情 。”
爱默生认为,莎士比亚有着令人匪夷所思的、出类拔萃的才智:“一个好的读者可以钻进柏拉图的头脑,并在他脑子里思考问题,但谁也无法进入莎士比亚的头脑 。我们至今仍置身门外 。就表达力和创造力而言,莎士比亚是独一无二的 。他丰富的想象力无人能及,他具有作家所能达到的最敏锐犀利、最精细入微的洞察力 。”
在此,仅举一个小例子:“Tobe,or nottobe:thatisthequestion 。”这几乎是莎士比亚为哈姆莱特量身定做的最为人知的一句台词,而且,在中国,最为深入人心的是朱生豪的译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但在英文里,显然没有“值得考虑”的意思 。梁实秋将此句译为:“死后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是问题 。”并注释说,因哈姆莱特此时意欲自杀,而他相信人在死后或仍有生活,故有此顾虑不决的独白 。梁实秋的“这是问题”简单而精准 。孙大雨的译文:“是存在还是消亡,问题的所在 。”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同样精准 。照英文字面意思,还可以译出多种表达,比如,“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或者“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活着,还是死掉,这是个问题” 。
有意思的是,在1603年印行的第一个四开本的《哈姆莱特》中,此句原文是:“Tobe,ornottobe,Ithere'sthepoint 。”按这个原文,译成中文,意思是:“对我来说,活着还是死去,这点是最要命的” 。或“我的症结就在于,不知是该活着,还是去死” 。或“最要命的是,我不知是该继续苟活于世,还是干脆自行了断” 。无论哪种表达,均符合哈姆莱特此时在自杀与复仇之间犹疑不决的矛盾心绪 。而“值得考虑”四个字,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哈姆莱特在严肃认真、细致入微地思考着关于人类“生存”还是“毁灭”的这个哲学问题或命题,而不是自己的生与死 。
从“第一四开本”的印行情况来看,“Ithere'sthepoint”作为最早演出时的台词,更大的可能还是出自莎士比亚之手,但出自演员之口并非没有可能,而“thatisthequestion”显然是修改之后作为定本留存下来的 。不过,无论“thepoint”(关键)还是“thequestion”(问题),意思都是“关键问题” 。因此,在这个地方,我愿把它译成:“是活着,还是死去,我的问题就出在这儿 。”这自然是个人的一点理解 。但我想,若把深藏于莎士比亚不同版本里诸如此类的微妙多多地挖掘出来,会十分有意思,至少非常有趣 。
《奥瑟罗》是“四大悲剧”中的一个例外,例外在于它出现了两个男主人公 。
英国著名戏剧史家约翰·尼科尔在其皇皇六卷本的《英国戏剧史(1660-1900)》中说:“在一些悲剧,尤其是伊丽莎白时代的悲剧中,男主人公不仅有一个,还会有两个,而悲剧情绪就来自这两位主人公的个性冲突 。《奥瑟罗》的男主人公到底是谁?可以说,奥瑟罗本人在最后一幕之前,没做过任何事 。我们在这部剧中看到了两个主人公:伊阿古以一种人性中的可怕弱点,玩弄着一个冷酷无情的欺骗把戏;奥瑟罗则以另一种不同于伊阿古的人性弱点,逐步走向自我毁灭 。它不像《哈姆莱特》和《李尔王》那样的戏,只有单一的男主人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