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权谋之王之:末世枭雄司马懿的征兵之道( 二 )


曹操与司马懿的关系 , 曾被说得格外玄乎 。传闻 , 司马懿曾佯装风痹 , 拒绝曹操任命 。司马懿当着曹操派来刺探的使者面 , 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 一副绝症模样 。又据说 , 曹操曾测试司马懿走路的样子 , 以检验其品行 。当曹操要求司马懿“反顾”时 , 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 , 颈部骨节的灵活性异于常人 , 这在相书上有个说法 , 叫“狼顾” , 古人认为 , 有此相者 , 非奸即诈 。曹操自此警惕司马懿 , 告诫曹丕道:“司马懿非人臣也 , 必预汝家事 。”曹丕是太子 , 日后还是皇帝 , 故曹丕家事等于国事、天下事 。又据说 , 曹操做过一个怪梦:“三马同槽 , ”即三匹马在同一个马槽里吃草 , 大感不祥 。日后曹操剿灭马腾父子 , 自以为这个灾难性的梦启得到了消解 。后人认为 , “槽”谐“曹” , “三马同槽”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马”吃掉了曹家天下 。听上去是个既有趣又凑趣的解释 , 对于理性思维能力不足、巫术交感思维昌盛的古人 , 这类说法总有最大的说服力 。
司马懿肯定知道曹操对自己的戒心 , 他的对策是:加倍小心 , 避祸为上 。在自己任上 , 他勤勤恳恳 , 做小伏低 , 忠于职守 , 除了那位长远来看最值得投靠的人——太子曹丕 , 他避免站队 , 不轻易做出头椽子 。他曾向曹操提过两个建议 , 其一是在曹操征讨张鲁时 , 随军的司马懿建议顺道伐蜀 , 曹操未予理睬 , 还回了句莫名其妙的话:“人苦于不知足 , 既得陇右 , 复欲得蜀” 。其二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时 , 他不仅劝阻了曹操的迁都之念 , 还献了一条趁势离间刘备与孙权的计谋 , 曹操采纳了 , 遂有了孙权随后派吕蒙白衣渡江、掩杀关羽的那一出大戏 。这条计谋不见得尽归司马懿 , 但考虑到该计谋的重要性 , 身为功臣之一的司马懿想必改善了与曹操的关系 , 与曹丕的关系更是进展顺利 , 这奠定了他的未来 。他的未来取决于曹操之死 , 曹操去世后 , 司马懿被曹丕委任为类似“治丧委员会秘书长”的职责 , 全权负责曹操丧事 。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宫廷更替惯例来看 , 司马懿熬出头了 。

怎样才算真正出头呢?必须拥有兵权 。司马懿此前一直是文官 , 他历任文学掾、丞相主簿 , 还做过黄门侍郎、议郎 , 从未握有实质兵权 。现在 , 托庇于曹丕赏识 , 他的官衔不断提升 , 终于获得实质兵权 。曹丕于公元222、224年两次伐吴 , 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 , 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 , 次年又改任抚军大将军、假节 , 领兵五千 。司马懿长期压抑的野心 , 此时必怦怦乱跳 , 但表面上 , 他照例辞让一番 , 方始接受 。曹丕不久驾崩 , 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共为辅政大臣 。魏明帝曹叡即位后 , 司马懿的个人事业蒸蒸日上 。
倘撇开善恶 , 单论事功 , 司马懿也算达到了某种极致 , 终极地位与曹操相同 。然观司马懿一生 , 我们无法找到一条清晰的生命历程 。他并非按照一种自我设计的信念来履践人生 , 后人无法根据他日后的所作所为 , 认定他之前对曹操、曹丕的辅佐缺乏诚意 , 也无法断言他早蓄奇志 , 意欲取曹家而代之 。简而言之 , 他不是“吾道一以贯之”的人物 , 他依照某种“到什么山 , 唱什么歌”的方式 , 随机展开阶段性人生 , 像一位棋手 , 下一手下在哪儿 , 不取决于事先设计 , 而是依对方着手而定 。——站在司马懿对手角度 , 这更加可怕 , 一个目的不明、见机行事的家伙 , 既可能是一个忠贞的股肱老臣 , 也随时可能翻脸不认人 , 谁吃得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