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为何篡改遗诏,全家被处宫刑能不恨吗( 二 )


此时的胡亥,良心还没有泯灭 。他感到实在难以做出那种不义之举,所以不情愿地说:“废兄而立弟,便是不义;不奉父诏,便是不孝;自己不才,靠别人的力量取得成功,是无能的表现 。这三条都是违背道德的,天下的人是不会服气的,到时只能是身败名裂、社稷不安啊!”
赵高听了胡亥这一番话,明白了他的顾虑所在,他是怕遭到天下、后人的唾骂 。于是,他进一步诱惑说:“你这些顾虑完全是多余的 。我听说商汤、周武杀其主,天下称义,不为不忠 。卫君杀其父,卫国人还称颂他的功德,连孔子也认为这并非不孝 。办大事用不着顾小节 。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优柔寡断,日后必然后悔 。一个人只要敢作敢为,连鬼神都得让路,事情也一定能成功 。希望公子立即采取行动 。”
赵高的这一席话说得胡亥怦然心动 。它紧紧抓住胡亥的心理,把他们的邪恶之行巧辩为正义之举,确实打动了胡亥的心,使他从罪恶感当中解脱出来 。他沉吟半晌,方才说道:“看来,事情也只好这样办了 。但是,如今丧礼还未举行,怎么以此事去求丞相?”
网络配图
赵高见他心动,便接口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自去与丞相商量,不劳公子费心 。”
赵高深知,这次政变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能够拉过来李斯结成同盟 。但怎样才能说服李斯呢?他颇费了一番心计 。他把李斯这个人重新认识和判断了一番 。他认为,李斯固然是一个有权谋的人,并且也很忠于秦王朝的事业;但李斯也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这就是逐于权势,惜禄保位 。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年轻时曾为乡里小吏 。有一次他偶然看到屋里厕所里的老鼠在吃一些很脏的东西,一见到人和狗走近便非常惊恐;而粮仓里的那些老鼠,吃的是上好的粮食,居住在大厦之下,却没有被人犬惊恐之忧 。于是,李斯大发感慨,他觉得人也就像老鼠一样,富贵和贫贱与否关键在于他自己所处的环境 。于是,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就跑到荀子那里去学习辅佐帝王之术 。学成之后他来到秦国,因为他看到,当时七国之中只有秦才能统一六国 。临行前,他对老师讲了一句最能反映其人生观的话:“为人最耻辱的莫过于地位的悲惨,最可悲的莫过于处境贫困 。”所以,当他奋斗了几十年,终于获得贵为丞相、位及人臣的权势禄位时,他是不愿意失掉这一切、重新回到过去的卑微贫贱的时代的 。何况他为保住自己的宠幸和权势,曾不惜害死比他更有才能的同学韩非呢?赵高看透了李斯这个人的本质,他感到有把握说服李斯 。
于是,赵高找到李斯说:“皇上驾崩前,曾留下给扶苏的一份遗诏,让他回咸阳办理丧事,然后继位 。现在遗诏还没有发出,皇上就去世了,还没有人知道此事 。现在遗诏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究竟继位的太子为何人,全凭你我一句话,你看怎么办?”
李斯闻言大惊:“你怎么说出这种亡国之言?这不是我们作臣子的应该议论的事呀!”
赵高说:“君侯不必惊慌 。你仔细想一下,你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你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你的谋略比得上蒙恬吗?你的威望比得上蒙恬吗?你与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连珠炮似的问话把李斯说愣了:“这五个方面我都比不上蒙恬,但你为什么指责我这些呢?”
赵高说:“我虽然是刑余之人,但有幸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过秦封赏的功臣能够传到二世,很多人都不得善终 。皇帝的二十几个儿子,都是你所了解的 。长子扶苏刚毅而勇武,若得嗣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之位岂能保全?这是很明显的事情 。我受诏教胡亥学习法律,数年来还没有见他有什么过失 。他仁厚老实,轻财重士,诸公子中还没有人比得上他 。为什么不立胡亥为帝,共成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