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第二次鸦片战争:竟是咸丰帝的主动挑衅( 三 )


时间过得飞快,1859年6月很快就到了 。额尔金的弟弟、英国新任驻华公使弗雷德里克?赖特-布鲁斯和法美两国代表乘着军舰抵达上海,通知桂良自己将前往北京换约 。然而咸丰帝似乎打定主意不想见这三个蛮夷,他授意桂良传谕给布鲁斯,要后者在上海换约,当然遭到拒绝 。6月20日,在英国东印度-中国舰队20艘军舰陪伴下的三位公使抵达白河口,要求中国守军拆除河口的档栅,让换约代表登岸 。咸丰帝在相距不过一日路程的北京磨蹭了整整四天,才于24日“恩准”对方在限制人数的情况下由北塘后路进京 。然而布鲁斯的耐性已经耗尽,25日上午,在直隶总督转呈的上谕送到他手里之前,他就命令海军少将何伯对大沽炮台发起了进攻 。
出人意料的是,1859年的大沽之战成了晚清对外战争史上难得的大捷 。督办天津防务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重建了前一年被联军击毁的炮台,装上40余门新铸的铜炮和洋式铁炮,又在河道内设置了由木桩、木筏、铁索、格栅组成的防材 。而英军因为河道狭窄,只派11艘较小的木壳蒸汽炮艇闯入河口求战,遭到两岸炮台集中轰击,有4艘沉没 。日落后,幸存的炮艇拖着载有陆战队的舢板在炮台前方登陆,却因为滩头落潮,陷于泥沼和壕沟之中,再度为清军痛击 。到午夜何伯下令撤退时,英军已有81人战死、345人受伤,法军死12人、伤23人;清军仅阵亡官兵32人 。
咸丰帝受到莫大的鼓舞,8月1日,他谕令两江总督兼办理各国事务钦差何桂清,称朝廷决意尽废上年中英、中法条约;倘两国尚能“悔悟”,中方将按中美条约之款目及换约模式,由两江总督与之另订新约,并在上海换约 。这实际上退回了一年半以前的套路,即既不允入京换约、又不予直接接触,而刚刚于1859年6月第二次组阁的帕麦斯顿势必不能接受 。于是额尔金受命使华,率一支由7艘蒸汽巡洋舰和34艘炮舰组成的舰队去进行讹诈 。英方开出的新条件名目繁多:中国政府须为大沽之战作出道歉;应准许英法使节乘本国舰船抵达天津并入京换约;《天津条约》应予完全实行,其中关于赔款的条款继续有效;中方须为大沽之战的破坏另行赔款 。中枢对此不置可否,于是战端再启 。
1860年8月1日,英法两国舰队又一次抵达天津外海 。英国舰队除海军主力外,还搭载着多达11000人的陆军部队;法国也派出舰船40余艘,陆军6700人,而僧格林沁部署在大沽的守军总共只有10000人 。为了避免纠缠,联军干脆在大沽以北的北塘登岸 。整整十天时间,僧格林沁都在等待对方进攻大沽,根本没有料到对方会从北边突然发起攻击 。8月12日,8000名联军在新河逐退了2000名清军骑兵;21日,2500名联军在炮火掩护下攻占大沽北岸,僧格林沁为保存实力,下令南岸守军撤往通州 。次日,英国舰队安然驶入白河 。
联军在北塘登陆的同一天,直隶总督恒福按照前一天寄来的谕旨,请美国公使居间调停 。此人全然不提咸丰帝“尽废条约”的表态,大讲要英法“按照贵国上年之例,进京换约”,似乎只要两国使节愿意按中方在前一年6月的设计,由北塘进京换约,1859-1860年围绕换约问题发生的一系列战事就可以一笔勾销 。美国人多半觉得在兵临城下的关头谈什么“进京换约”过于幽默,于是“并无言语” 。但中国式的幽默还不止于此,到了8月16日,咸丰帝居然下了一道上谕,要正在津南咸水沽的西宁办事大臣文俊“兼程前赴北塘,伴送英法使臣进京换约” 。英法一侧对此哭笑不得,只能以文俊未奉到全权头衔为由,把他打发了回去 。
北京:圆明园的悲剧
8月24日,上谕指派两年前主持《天津条约》谈判的桂良偕恒福为钦差大臣,往天津交涉停战 。英法无意再费口舌,直白地要求清方全盘接受之前的新条件 。桂良随后又报称,英法拟各派兵四五百人护送使节进京换约,并先遣数十人来京物色住处 。这又一次触着了咸丰帝的痛脚:他最痛恨的就是西人进京换约这一条 。于是,皇帝一面恐吓桂良“不准以顾大局为词,再行渎请”,一面要他“务令该夷先将兵船马队全行退出海口,并不准多带从人,方准来京” 。不料英法窥得桂良不敢做主,索性认定他的钦差身份名不副实,下令中止谈判 。咸丰帝只得再度改派怡亲王载垣与军机大臣穆荫为钦差,赴通州与联军交涉,同时在9月初三次发布准备决战的上谕,做谈判破裂的打算 。